哥舒翰失守潼关,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也是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潼关失守使首都长安门户大开,李隆基被迫迁蜀。且李隆基没有像”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一样,因困顿而留下传世名作,反而在士兵哗变中不得不处决了曾与安禄山共享的杨玉环,为白居易的传世名篇创造了素材。
哥舒翰没有固守潼关,是因为从皇帝李隆基到宰相杨国忠,对哥舒的猜忌不亚于安禄山,因此希望哥舒翰能够在与史思明的对抗中自我损耗,否则潼关守军一旦倒戈,距离长安最近,破坏力远强于叛军。
这涉及到的问题是,哥舒翰也会叛乱?杜佑在<通典>中早已给出答案,”势逼则见疑,力侔则乱起”。是否决定叛乱取决于客观形势,与个人好恶无关。各路节度使在平定胡乱守卫唐朝疆土的同时成为分裂疆土的因素,在使唐朝强大的同时转化成促使唐朝衰弱的力量,这一哲学规律确保了自然界的平衡状态,也是任何人包括安禄山哥舒翰都无法对抗的。
安禄山如果不反叛,则是在违背自然规律,会使自己处在更为危险的境地。因此潼关失守便是这一症结之下的必然结果,哥舒翰如果守住潼关击退史思明,不仅他自己会面临万难但不得不做的选择,唐朝中央政府也会更为被动。潼关失守长安陷落后,唐朝终至朱温都没有再恢复元气,能够保持国家的名义统一,只因有强大的文明来维系。
看的出博主是爱好古文研究,而且有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