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慕竹:666位读者买了这本书

《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历时一年有余,终于“生”下来了。因印数少——限量印刷666本(每一本的后面都有编号)——精装烫金,成本高,因此,书很珍贵,统一只卖不送了;且量少,亦不打算上架当当。购书的朋友可以忽略以下一大段文字,直接拉至末尾。谢谢。

早在《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面世的半年前,已有不少朋友纷纷转账,提前预购。此番盛情,我自然铭感五衷。对于他们,诗歌并不是必需品,那纯粹是发自肺腑的支持与帮助。往大一点说,就是只认准“我”这个品牌,从我手中出来的作品,都是精品。只是让他们失望了,浮浮沉沉寒暑更迭,精品竟告阙如,倒是白发徒然长了几茎。
有时深思,现代人或许并不缺钱,而是缺时间。他们可以利落干脆地买一杯二十块的奶茶,却断然不会买二三十块的书。喝奶茶可以即时得到快乐,但读书只能带来乏味。读书是要耗时的,而且是一整块、连续而不被打扰的优质时间,没有这项保证,读书如同嚼蜡。那么,我做的这本书的内容,是否值得读者同时付出金钱和时间的代价?

《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只限量印刷666册,一册一编号,意味着有666位读者读到此书。除了因为经费有限之外,”666″大约也是诗歌群体阅读人数的最高上限了,印数后面加一个零,或者加两个零,都没啥意义,阅读量可能也维持在几百之内或者更少。诗注定是小众的,行走于夜幕之下,奔波的大多数只对豪车、美女以及橱窗里的名牌多看几眼,而抬头望星空者毕竟寥寥。

这本诗集从开首至今,历时一年有余。中间组稿就已耗去不少工夫。其间人事多有变迁,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始知现代人想要将自己的文字集结付梓,给日后绵绵的时光留一点念想,也是颇不容易的。入选的诗人也费了一些周章,先前拟定九人,后因事事勉强不来,都是个缘法,最终选录了三位诗人。三人行,都是我师。

配合《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这个书名,在封面装帧上我宁拙勿巧,画出他们仨的星座,交织成图,“阅读星辰”四字我以毛笔书写,烫银;左边圆形烫金,三位作者的名字嵌入其中。再铺一张深蓝色布面营造星空的深邃;封底再套上一张腰封,彰显精致、典雅的格调。但据作者们说,那块土豪金略显粗俗。我说那是有意为之,畅通无阻的设计不耐看,需加一些波折来调动一成不变的视觉,读者拿起书,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微微倾斜书本,才有可能看见烫金之上的名字。这无形之中,使读者的手反复摩挲书本,增加了人与书的互动,玩之味之,乐之读之。他们斥我诡辩,我依旧执泥己见,宁可抱憾,也不将就。

在1830年左右,法国巴黎印刷书籍,都会装订有几张白页,供赠书者写献词,或者读者写批注。后来我才明白,无论是扉页还是书页之间的白页,那已然不是设计元素,而是一片读者的自由园地,留下自己耕耘的足迹,让这本书从此与自己的某一段生命有了牵连。日后不经意地翻阅,浮想翩跹,远念绵绵。回想这么多年自己读过的书,深感辜负了这绵延百年的苦心。在《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我并没有在书中夹几张白页,而是习惯在扉页上作文章。我选用的纸张是“大地棉絮”,竹青与苍绿交杂的颜色,略带细密的纹理,笔尖书写其上有轻微的涩感。读者当欣然领会。

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都已经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独有汉字,执掌阴阳变化,遵循天地规律。《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的三位诗人的每一个汉字,也都凝聚着宇宙能量,与万物相连,牵引着星辰之下那些琐碎、细腻而咀嚼不尽的悲欢。

结束

关于本书的另一篇文章:《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 • 序》

作者: 戴慕竹

我叫戴慕竹(个人微信号:dai830315),江湖人称慕哥或慕少,80后,人帅笔帅。平日工作忙,约一周推出一篇精品阅读。量少质优,因此,你还有什么不满足?阅读更多我的文章可以扫描文章最后的《且读且行》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