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物理这种具备筛选能力的科目降为选考,其目的是降低高考的筛选能力,破坏科举制度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从而实现资源世袭。打破资源世袭的方式很多,比如东晋门阀与寒门刘裕之间的交互承认。如果改革的方式走不通,大小献忠自然会以其他方式跟进。
作者: 王博远
王博远,美国加州律师、美国专利代理师;中国律师、中国专利代理师。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
将物理这种具备筛选能力的科目降为选考,其目的是降低高考的筛选能力,破坏科举制度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从而实现资源世袭。打破资源世袭的方式很多,比如东晋门阀与寒门刘裕之间的交互承认。如果改革的方式走不通,大小献忠自然会以其他方式跟进。
王博远,美国加州律师、美国专利代理师;中国律师、中国专利代理师。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
刘渊的父亲刘豹崛起于汉朝的黄巾内乱。其后由于曹操未能在赤壁之战实现统一,导致一直战火不断。而每一次内乱,都是南匈奴趁机扩张的契机,终于在八王之乱后无可逆转。因此说南匈奴的崛起始于曹操分封五部,或也通顺。然而曹操也只能依托于历史大势而如临深渊,对于中原王朝的文明衰败和人口崩溃、异族的崛起无能为力。如果曹操时结束天下三分,或有腾挪空间对文明进行裱糊修补,然而也无益于大势。况且从黄巾之乱到八王之乱,正体现了秦始皇所确立的郡县制流官系统自身的缺陷,这也是文明自身缺陷的一部分。晋惠帝时大势已成,江统的《徙戎论》如同《火星移民发展纲要》一般,于现实而言毫无用处。如果司马衷或贾南风照做施行,则一定是将矛盾提前引爆,西晋国祚只会更短。刘渊由于长年在曹魏做质子,因此与晋国朝廷文化同源度高,很容易吸纳人才而分庭抗礼。但起事之后,由于需要不断吸纳不同背景的人,于是便有了石勒这样不通文言却能征善战的将领,石勒在加入刘渊集团初期也经常因此被嘲笑。对此石勒回应道:“我年轻时因为运动不断,的确耽误了学业。如果是八零年代的大学生笑话我,我还真就没有脾气。可是如今你们这群物理考20分的扩招大学生竟然也好意思来嘲笑我的学历,你们还能要点脸吗?这些年我的确动了你们这群蛀虫的蛋糕,可是处在我的位置,是不可能由着你们这群蛀虫将这个国家啃食干净的。你们这群扩招大学生对我的冷嘲热讽,在哲学上完全等同于赴刑场前的鬼哭狼嚎。”刘氏贵族对石勒的孤立和防范,恰成为了石勒自立的基础。如果石勒深度融入了刘氏集团内部派系,则大概率会在刘渊死后被刘聪连根拔起,或是幸运一些活到了刘聪死后被靳准或刘曜翦灭。石勒在听从老对手大英雄刘琨的建议后于襄国自立,便是前赵分裂的开始。前赵分裂后晋庭的处境并非是趁机恢复元气,而是变得更糟。北方残存势力相继被石勒扫除。石勒在擒杀刘曜后能够直接消灭前赵,而北魏却在尔朱荣河阴之变后继续延祚,尔朱荣被元子攸手刃,恰是因为尔朱荣起于六镇之乱,仓促之间根本无法同石勒一样做到与北魏朝廷完全切割,在此情势下很容易被河阴之变所激化的矛盾反噬,从而只能将机遇留给高欢。
王博远,美国加州律师、美国专利代理师;中国律师、中国专利代理师。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
既然隆中对是先主“屏人”而问计于孔明,那么诸葛亮所答按理只有刘备一个人知道。且刘备彼时寄居刘表处,是不可能将隆中对中吞并荆益的宏图大肆宣扬的。因此这份隆中对,大抵是诸葛亮在先主崩于永安宫而自己执掌权柄之后的伪作。反正彼时刘备已死,死无对证。而且隆中对中所言,是当时的诸葛亮无论如何无法预见的。宇宙中的未知太多,而即便再睿智的个体的认知也是非常有限的,宇宙中的必然在有限认知的个体眼中便充满了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如隆中对中说刘表不能守荆州,这显然与当时事实不符。三顾草庐发生在在江夏之战前,当时刘表、黄祖之势头显胜于孙权。荆州易主,是因为刘表死得过早,且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错误。而诸葛亮在刘备三顾时对此根本无法预知。且即便刘表不能守荆州,那么对荆州势在必得的便是孙权,因为从地利上讲,后世王敦起事便可以在荆州顺流而下直抵建康城。孙权是绝对无法容忍这种被动局面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凭实力而论,荆州之主绝非刘备。即便是之后曹操来袭,孙权是否容刘抗曹也在两可之间,如果不是孙权有意扶植更弱的刘备来平衡内部周瑜势力,那么刘备连荆南四郡也无法控制。至于益州,周瑜在曹操撤回北方之后便已经筹划攻取益州且得到了孙权的许可。周瑜没有攻取益州,原因在于周瑜行军途中暴毙。如果诸葛亮连这一因素都能提前算计到,那么便真的可以筑台呼风唤雨了。因此,诸葛亮编造隆中对,当是在驱逐刘璋据有益州之后。从隆中对的内容来看,诸葛亮编造目的有三。首先,隆中对中所说兴复汉室的前提是跨有荆益两州,而诸葛亮独掌朝政时南四郡已失,因此蜀汉无力对抗曹魏,责任应在关羽,不能由诸葛亮承担。其次,既然先主都要三顾茅庐,对自己言听计从,那么刘禅也应当识趣,做一个主管祭祀的皇帝,其余的事情不可参与。否则届时边界碰撞,诸葛亮便只能行霍光故事。第三,与吴国交好是隆中对以来的既定方针,客居益州的荆州人势力虽大,但是不可以有违此方针与吴交恶。夷陵之战后的刘备无人可用,法正与庞统已先他而去,因此他最担心的便是诸葛亮独掌权柄架空刘禅做曹操第二。然而身后之事,便不是即便雄才如先主所能掌控的。幸运或不幸的是,蜀汉资源土地人口均无法与曹魏匹敌,使得诸葛亮终其一生未能如司马懿一般为子孙打下根基,这便是刘禅的幸运或不幸。
王博远,美国加州律师、美国专利代理师;中国律师、中国专利代理师。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
“主等于6”并不是数学公式,其背后是晚清道光帝第四子奕𬣞的夺嫡布局。道光晚年立储一直在奕𬣞与奕䜣之间摇摆不定。按理说彼时清朝大乱将至,白莲教仍有余波,广西的拜上帝会正在鼓噪煤炭工人燃起星星之火,几乎每个清国人都希望通过计划生育弄死其他清国人。在此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道光为国家计,也应当立能力更强的奕䜣为储。前车之鉴便是唐太宗舍李恪而立李治,大权旁落于武曌,几乎将李氏子孙屠戮殆尽。如果立暗弱的奕𬣞为储君,则权力大概率会落入强势太后或外戚之手,局势或不可收拾。然而道光有私心,作为一位父亲的私心。据乾隆说,雍正在将八弟阿其那折磨致死后,也曾后悔不该这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如果将时间线以百年以上计,则雍正当然要后悔,因为他对阿其那的所作所为影响了道光的立储抉择,继而使清国无所遁逃地走向衰落。道光帝虽然欣赏奕䜣的才能,但是更忌惮这位强势皇子在登基后效仿雍正将皇位竞争者奕𬣞折磨致死。而处于弱势的奕𬣞一直以孝心示人,这让道光帝幻想奕𬣞即位后的兄友弟恭景象。奕𬣞正是拿捏住了父皇的心理,于是派人在京城散播这句“主等于6”。道光帝听到这句谣言后,以为皇六子奕䜣已经迫不及待地密谋入主紫禁城,因此下定最后决心传位奕𬣞。
杨锐作为六君子之一被押至菜市口,就其个人际遇而言确有冤枉。甲午海战后,李鸿章的淮军被袁世凯的新军接收并取代,但是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并未受到甲午战败的影响,张之洞本人依旧在南方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因此在甲午战败康梁进京并由光绪主导维新后,袁世凯与张之洞便无所遁逃地必须卷入漩涡。这是太后的需要,也是二人背后势力的推动而不得不为。所以得失之间,很难说幸与不幸。李鸿章在甲午年被打烂家底,但是却使其在接下来的风暴中可以完全置身事外毫发无伤,这是张袁二人可望而不可求的。袁世凯驻军天津,在变法中亲自上阵。张之洞坐镇湖北,距京遥远,因此只能派出代理人参与变法。若论知识储备,杨锐远不如张手下的学贯中西的辜鸿铭。然而知识储备不足反而使杨锐更适合融入激进乃至动荡的环境中,因此被张之洞选中成为代理人,这便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康党对国家最大的危害便是将其自身集团与维新变法深度绑定,因此在铲除康党时便不得不终止变法,至少是暂时终止。于是袁世凯与杨锐等本是与康党并无瓜葛的势力,但是因为深度参与变法,在戊戌后便要遭到清算。袁世凯因其军事才能在清末不可或缺,加之其主动自污的态度,使其逃过一劫。而杨锐做为张之洞的代理人,他的个人际遇取决于太后对张之洞的态度。湖广在洪杨之乱后便成为半独立王国,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逐步接手曾国藩的资源,并且在甲午战争中未伤分毫,这本就是北京政府最为忌惮的势力。张之洞想在戊戌政变中全身而退。就其个人,太后当然不敢砍头结案,但是对其派出的代理人,则是一定不能放过的。因此杨锐虽然非常看不起康有为乃至势不两立,却仍被归为康党下狱斩首。在时代大势中,杨锐本人对其个人沉浮是没有操控能力的。对于太后的顾虑,显然不是毫无道理。辛亥年首义的正是张之洞训练的新军,张之洞生前是否有意培植反清势力做曾国藩当年不敢做的事情,从结果来看,似乎确实如此。据说杨锐等六人被押往菜市口时,刽子手正要对市民甲行刑。市民甲死前高呼:“我当年支持基本国策,是因为我希望同胞全都去死,这样我便可以享有更多的资源。但是如今人口崩溃市场坍塌资本撤离山雨欲来,大小献忠都在摩拳擦掌静待时变,这已经损害到了我的利益,因此我是无辜的!!!况且大清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跟我完全一样的想法,凭什么今天只砍我的脑袋?”市民甲此举果然奏效,刽子手听到“无辜”一词后狂吐不止,市民甲得以多活了一个时辰。慈禧太后的敲打使张之洞在庚子拳乱后离开湖广大本营顺从入京,但是其背后的武汉新军却仍游离于北京的掌控之外,在十余年后与同样在戊戌变法中逃过一劫的袁世凯南北合击终结清国。如果慈禧彼时尚在,不知是否会后悔当年没有斩草除根,或是慨叹于幸亏当年没有斩草除根,而今才得以体面收场。
王博远,美国加州律师、美国专利代理师;中国律师、中国专利代理师。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
侯景在高欢死后选择叛魏自立,是高澄放任乃至鼓励此祸源作乱,尽早引爆不安定因素,同时希望祸水能够引至西魏或南梁,使东魏损失达到最低。事后证明,此规划还算成功,美中不足是南朝大乱时宇文泰趁火打劫并建立西梁傀儡政权,东西均衡被打破。侯景作乱源于在高欢父子权力交替时所产生的不安全感,然而高欢一家并非好杀功臣,斛律金便可以受荣宠而善终。如果高敖曹没有战死,大抵荣宠也不会低于斛律金。但侯景却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并最终作乱客死南朝死无全尸,原因在于侯景所处的位置与他人不同。在编年体历史书中,侯景的名字出现要早于高欢,这是因为侯景早在六镇之乱初期便跟随尔朱荣平叛,资历强于高欢。至于高欢在尔朱荣团队中崛起甚速,可能是由于高欢能力强于侯景,也可能是其他因素的因缘际会。因此侯景与高欢本没有从属关系,尔朱荣被杀后侯景倒向高欢而非贺拔岳,是基于现实利益判断以及与高欢的私交,这便与斛律金和高昂的角色完全不同了。因此高氏代际更替后,私交退化,高澄便无法放任侯景尾大不掉。侯景叛乱后,首先选择的是西魏宇文泰而非萧梁。在侯景看来,贺拔岳死后侯景放过宇文泰而没有趁火打劫,因此侯景对宇文氏有恩,宇文泰理应收留。但是侯景手下无名氏规劝到:“在一个乱世原子化社会,如果你帮助过一个人,那么对方大概率会通过诋毁你的方式来说服自己此生再不用还你恩情。”……“且西魏军阀格局比东魏复杂得多,您在西魏必不见容。”因此侯景是在北朝无立锥之地的背景下不得已倒向萧衍,并将内心的不安全感带到南朝,在萧衍与高洋议和时火速叛乱。南朝各路门阀如久旱逢甘霖般期待燎原之火来改变现实格局,因此在瘐信等斗争失败者看来,是“侯景乱梁”,“大盗移国”,但是如果历史给予侯景自辩的机会,他一定会说是南朝这些寡廉鲜耻的士族门阀装扮成受害者并将自己推入火坑。侯景之乱的余波,便是萧绎焚书十余万卷。当年读到此处时,喟叹此乃中华文明之浩劫。现在看来,繁盛便是衰退,死亡即是重生。火燔书厄,未尝不是文明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