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琦:二十岁之前的相信和二十岁之后的不相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继续阅读“蒋琦:二十岁之前的相信和二十岁之后的不相信”

蒋琦:我拍摄的二十四节气图

2015年的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立春”。立者,建始也。立春就是春天开始的意思。我可能就是在这一天突然春心荡漾了吧,牛逼哄哄地立下了一个雄心壮志,要把我这些年游走江湖,在不同季节、不同地方拍摄的照片挑选一部分出来,集结成一组“我拍摄的二十四节气图”,并且发誓要在每个节气的当天发一张照片。

我现在真的非常后悔当初夸下海口,太冲动了。后悔的原因倒不是我没有践行诺言按时发图,恰恰是按时发图搞得我这一年都在扳着指头数日子,而日子就像细沙一样无声无息地从我指头缝里流走了,这让我不得不去找个河边发出长长叹息:时间过得真TM快!

今天是2016年的1月20日(20号写的文章迟了10天发在这里),也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大寒”,这张图片发了,一个轮回就基本上结束了。回首这一年,其实我也得感谢当初那个誓言,正是有了定时发布“我拍摄的二十四节气图”这项宏大的工程,才考验了我的毅力,教我懂得什么叫坚持;也警醒着我只争朝夕,教我明白为什么要努力。我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过得如此清醒,有目标,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序推进。 继续阅读“蒋琦:我拍摄的二十四节气图”

蒋琦: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是谁之过?

6月10日,贵州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他们是留守在家无人照料的四兄妹,他们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离家出走。服毒自杀的留守儿童的心境我们恐怕难以得知,然而大多留守儿童的处境我们不难想象:无人照料,生活堪忧。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留守儿童这样的花朵不能茁壮成长?为什么他们要以自我毁灭的形式来表明他们的存在? 继续阅读“蒋琦: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是谁之过?”

蒋琦:读林那北的小说《镜子》有感

正午的阳光透过窗玻璃照拂周身,暖洋洋的。找个舒服的靠椅坐下,接着读昨夜没有读完的林那北的新作《镜子》。自去年一次研讨会上结识林那北,从此便喜欢上了她,美丽高雅如明星般的气质让她在女作家中显得格外惊艳。但决不能草率地给她冠以“美女 继续阅读“蒋琦:读林那北的小说《镜子》有感”

蒋琦:爱在那声痛哭里—读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有感

近来迷上了日本现代小说。也许是因为身处孤岛,日本文学充满着绝望的凄美和死亡的气息。大和民族又是个可怕又可敬的民族,那么小的弹丸之地,却在全球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一切得益于他们深邃的思维和未来不确定的忧患感。特别是东野圭吾的侦探 继续阅读“蒋琦:爱在那声痛哭里—读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