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人》第七章 :幸福的人

幸福,人人向而往之。

追求幸福,享受幸福,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

然而,什么是幸福?

这个问题,跟人性、价值之类的概念一样,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字典给的一种定义是:

  1. 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 (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看起来很干巴很乏味是不是?我们实际的生活可不是这样,它何等的多姿多彩!那么,让我们再看看形形色色的人——无论名人显贵还是凡夫俗子、城里人还是乡巴佬、富人还是穷人——都是怎么说的吧:

——幸福就是:吃得香,睡得沉,拉得快。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和心爱的人在一起。

——幸福就像小草被毛毛雨滋润着。

——遭到风暴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港湾让你躲避,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发现你最爱的人也最爱你。

——幸福是需求的满足,心愿的实现。

——幸福像个温暖的坑,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

——交警在给你递罚款单时发现弄错了人,在股市里别人都被套牢时你全身而退,在你迟来舞场、众人已经翩翩起舞时你发现还有一位美丽的姑娘静静地伫立场边等待邀请……最幸福者,莫过如此吧。

——幸福是一家人平安健康地活着,充实地工作着,再有三两个知己和好友。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那会儿的感觉,就是幸福。

——寻寻觅觅苦无踪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短暂地感觉到不孤独。

——幸福不是你房子有多大,而是房子里的笑声有多甜。

——幸福就象买彩票,漫不经心地在最后时刻随便买了一张,不料却中了大奖,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内心的充足、踏实和快乐的感觉。

——在母亲温暖怀抱里享受抚爱的婴儿最幸福。

——每天睡觉时不用担心什么,就是幸福。

——从心所欲而又没妨碍别人,就是幸福。

——幸福是从噩梦醒来时发现,一切都还好。

——在你面临决择的时候,有人始终在你背后默默地支持你、鼓励你,给予你力量,这就是幸福。

——心灵安详宁静就是幸福。

——成功和成就的那一刻才感觉到真的幸福。

——幸福不是在你成功时的喝彩声有多热烈,而是在你失意时有个声音对你说:“朋友,别倒下,拉住我的手。”

——懂得排除痛苦,消解忧愁,才会有幸福。

——幸福是美的感觉,是对美的欣赏。

——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是幸福。

——在你痛苦的时候,有一个宽厚结实的肩膀让你依靠,这就是幸福。

——幸福就是不知道,什么都知道了就没意思了。

——幸福就像喝白开水,平淡中体验简单而必需的感受!

——幸福是一种非恒定的满足!

——幸福就是:有一个人可以让你爱着,有一件事可以让你做着,有一个家可以让你牵挂着。

——幸福是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最高境界。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理解,是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

——幸福是能像傻瓜那样无欲无求没有烦恼地平淡生活。

——幸福就是:1. 活在世上。2.浑然不觉地离开。

——幸福是彻底满足时所达到的内心平静。

——幸福就是连接痛苦与痛苦之间的环,是你吃完第一个馒头之后还有第二个馒头等着你。

——幸福是有点魅力,有点钱。

——幸福不是你过着花天酒地、潇洒自如的日子,而是在你深夜回家有一盏灯为你亮。

——幸福是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知道自己所想要的不同东西。

——幸福是知道感恩。

——幸福是被打动的瞬间!

——幸福也许就是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望着远处的繁华喧嚣,和身边的朋友分享彼此的心情。

——幸福是身边的点点滴滴和涓涓细流。

——幸福就是一个人独自静静地发呆,没有任何人和事务干扰。

——活着是幸福,死了也是幸福。

——幸福是做那些一生中必须要做的事,在尽力之后为得到的结果感到满意。——能够为自己活一回是我下辈子想要的“幸福”。

再看看这些童话里的描述:

灰姑娘:幸福就是每天夜里和心爱的王子一起跳舞。

白天鹅:幸福就是恶魔被打败,与心爱的王子相聚。

睡美人:幸福就是在黑暗中沉睡时得到甜蜜的一吻。

海的女儿:幸福就是要让自己爱的人幸福,即使自己失去生命。

还有这些跟四季有关的诗情画意描述:

幸福在春天——层林尽染绿色,枝头长满蓓蕾,感受盎然生机。

幸福在夏天——骄阳激情四射,百花争奇斗艳,感受生活热度。

幸福在秋天——霜打红叶婆娑,金辉披拂田野,感受丰收喜悦。

幸福在冬天——银装素裹妖娆,皑皑白雪缤纷,感受纯洁宁静。

幸福,也跟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及年龄有关:

童年的幸福,是可以快快乐乐地玩耍,健健康康地成长。

成年的幸福,是可以追逐爱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中年的幸福,是事业有成,家庭和睦。

老年的幸福,是儿孙孝敬,老有所依,健康快乐。

10岁的幸福是过年穿新衣服,收压岁钱,挥舞着烟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20岁的幸福是满怀梦想,朝气勃发,开始体验独立的滋味。

30岁的幸福是拼搏奋斗,成家立业。

40岁的幸福是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子女健康快乐成长。

50岁的幸福是看着孩子长大成人并开始独立生活,自己终于又找回了久违的轻松感觉。

60岁的幸福是退休之后的彻底解脱,开始做年轻时想做而没做的事情,时不时看望或照顾一下孙子辈。

70-80岁的幸福是跟老伴手挽手散步,静静地坐在那里观赏夕阳,时不时享受一下大家庭团聚的天伦之乐。

太多太杂,五花八门,目不暇接,令人犯晕。诚然,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不同的幸福答案。前面多次说过,人至为复杂。对此,对幸福的看法又给了我们一个明证。我们都知道,在动物身上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妨观察一下您养的宠物吧,它们的“幸福观”显然极其简单,远非人类这般复杂。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可以从以上林林总总的这些描述中,发现人类幸福的一些共同特征:

首先,幸福纯属主观感受,不具有客观性。就好比穿鞋子:鞋子好不好看,时不时尚,别人都可以评头论足,但穿得合不合脚、舒不舒服,别人却无从得知,只有穿鞋子的人自己才有体会。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的所谓“幸福测定指数”之类,实际效用和意义并不大,这一点已经从人们普遍对它们不以为然的态度及评价上得到印证。既然幸福不具有客观性,那么也就意味着两点:1,幸福跟物质享受状况虽有关联,但又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也就是说,财富的多少并不必然意味着幸福的多少,它只是提供物质方面的基础。如果财富拥有的程度可以跟幸福程度划等号,那幸福无疑就具有了客观性,而这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调查研究都表明,最具有幸福感的是中产阶层,而非百万富翁或以上的阶层。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生活清淡而精神生活富有且幸福者比比皆是。而且,人的一生之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往往不是出现在他最富有的时候。2,幸福只归属个体,因而没有“可比性”。互相“攀比”可算是人类的一个通性,但比来比去的都只是金钱、财富、名望、地位等之类的“外在之物”。而幸福只属于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心灵,是内在的,是每个人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心愉悦感及满足感。因此,每个人的幸福观及实际幸福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正如前面所列那样,珍馐佳肴给享乐主义者带来的幸福感,不一定比粗茶淡饭之于安贫乐道者更强烈;颐养天年的老者的幸福感跟正在拼搏奋斗的年轻人也会截然不同。

其次,幸福跟价值观直接相关,也可以说,一个人的幸福观基本是由其所秉持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便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此而言,幸福也意味着一个人所追求之价值的实现。例如,一个把事业成功视为高于一切之价值的人,他的幸福感一定跟成功紧密相连,因而也就跟那些看重家庭生活价值的人会大不相同。而对一个头悬梁锥刺股、矢志追求真理的人来说,他的幸福感跟一个满足于吃好喝好睡好的人的差异也会是天与地之别。而对一个沉湎于理想和梦幻的人来说,现实的一切都不可能给予他充分的满足和幸福,他的幸福感只有在实现理想的那一刻才会产生。

第三.真正的幸福不应该是单纯及现成的享乐和满足,它必须跟创造、劳动和工作联系起来。而这一点正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事实上,人类幸福的主要源泉恰恰在于工作和创造。一个乐于工作的人,他从工作本身就可以获得源源不绝的幸福,而不会等到收获结果之时才感到幸福。而如此得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深厚而长久,终身享用。不事耕耘而指望收获,不付努力而坐享其成,在当今人类价值观看来是极其可鄙的。对人类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通过努力和奋斗而最终实现自身的理想或梦想,实现自己所设定的生活目标,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也就意味着,人的“终极幸福”只有通过“毕生”的积极进取和辛勤耕耘才有可能获得。有道是:

“富贵从来不自临,硕果皆由勤种植……无果之树,永远只配扔炉里!”

由此看来,在现代人所应有的幸福观之中,工作必须占据重要的位置,或者说,工作应当成为现代人快乐与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尤其以 奉献和服务的精神从事工作,更具有高尚的性质,无疑是每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

第四,幸福不是静态、固定和一成不变的。首先,如前所述,人类是永不满足的动物,这就决定了人的幸福不可能只停留在某种状态或某个程度。在人的一生之中,幸福观可能会有多次改变,或者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人类内心的主观世界跟外部的客观世界不可能完全一致,它们之间是有差异和距离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人的心灵深处或多或少都含有理想、希冀和梦幻的成分,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超越客观现实的向往,如渴望自己能够变得高超、优秀、美丽和卓越,等等,渴望自己的人生旅程能有所变化,有所新奇,有所惊喜,有所进步,有所升迁,有所成就……一辈子都能安于现状者恐属凤毛麟角。不少人爱说的随遇而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安慰,至多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安定状态,因为这种心态多少包含了受制于主观因素及客观条件的无奈成分。其次,幸福观随人的成长和发展而变化。例如,我们儿时的幸福观跟成年时就截然不同;二十岁的幸福观与五十岁也会大不一样;死亡可以说是幸福观的裁判官,例如,不少人在临终之际往会猛然大彻大悟,或者对自己一辈子追求或享受的所谓幸福产生了怀疑甚至完全不同的看法,以致抱憾而去。第三,幸福观还可能随生活境况的显著或急剧变化而改变。例如,一个在穷乡僻壤长大的农村人迁移到繁华的大都市生活,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而急剧的改变,因而他的价值观、幸福观之类就必须随之改变,否则的话必定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状况,进而也就谈不上什么幸福。的确,我们可以在中国当前的现实之中看到,近一亿“农民工”之中的大多数无法完全适应城市生活,无法从身心两方面都融入新的环境,因此他们普遍缺乏幸福感,似乎只有在过年回老家时才能找回一星半点。当然,他们的不幸福不单是自身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譬如得不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对待。

第五,幸福有长短之别。短暂的幸福是一时一地的满足;长久的幸福则跟一个人的长期乃至终身生活志向和目标相关。一般而言,志存高远并矢志追求的人不会过于看重短暂的幸福或一时的满足。中国先贤所教导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便很好地揭示了这个道理。因此,幸福不仅跟价值观有关,也与人生志向和目标有关。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没有人生目标以至任何志向、过一天是一天的人,通常都需要相当频繁的须臾之悦、片刻之欢,甚至每日每时不可或缺。所谓“开心每一天”当属此类。

第六,幸福有深浅之分。幸福的深浅跟一个人的修养内涵、心智深度、胸襟视野及志向追求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跟前面所说的长短有关。一个智识渊博、思想深刻的人,他追求的幸福也通常是具有相应深度的。而越长久的幸福,便越是有深度和厚度,反之,越短暂的幸福,便越是浅薄。

概言之,幸福的长短深浅跟人的境界直接有关,即人的境界程度决定了他所感受的幸福的深浅长短。长久的、有深度的幸福就好比上等佳酿,回味绵长;而片刻之欢娱就好比麻醉药品,效用短暂。

第七,幸福虽然不具客观性,但却有相对性,这是因为人们的幸福感有时会出自跟他人、环境或情状的强烈反差比照。譬如,一个身处荒漠、干渴已久、濒临垂危的人,忽然发现一汪清泉,他会感到多么的幸福!而在平时,有谁会因为有水喝而感到幸福呢?一个在穷乡僻壤长大、没见过几本书却渴望知识的孩子,历经千辛万苦考上大学,他的幸福感该会是多么的强烈!而对城里人来说,恐怕只是高兴几天而已吧?一场灾难之后,有不少人罹难,而你发现自己和家人都平安无事,你会感到多么的幸福!而在平时,又有几个人仅仅因为自己还活着而感到幸福呢?又如前面所举的一个幸福答案:别人都被套牢,而你金蝉脱壳,从而避免了血本无归的悲摧,你无疑会感到幸福。可是,如果别人也跟你一样,全身而退,那你肯定不会有这种幸福感,恐怕只会有侥幸感吧。也就是说,幸福感往往跟际遇、场合、背景等因素及其比照有关联。像劫后复生,失而复得,久旱逢雨,苦尽甘来等反差巨大的境况,都可以给人带来某种幸福感。俗语“平时是草,没了是宝”则形象地揭示了这一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很多必需的东西会习以为常,以至于到了麻木或熟视无睹的地步,浑然不觉它们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失去它们时,我们才会猛然意识到它们是何其的珍贵。于是也就有了以上所列的“幸福在于平平淡淡点点滴滴”这样的答案。

确然,幸福并非都是轰轰烈烈、大惊大喜及张扬外显的。有些幸福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看似寻常而平淡的生活之中,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第八、幸福不限于结果,它也包含了过程。人生尽管短暂,但通常却需要相当长的耕耘过程才能最终有所收获。因此,如果一个人只在意最终的结果,那么他想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便殊属不易。相反,只要我们拼搏和奋斗,只要我们向着梦幻和理想一步一步地努力迈进,只要我们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从这些过程本身感受到满足、快乐和幸福。

诚然,对于一个准备做母亲的人来说,她的喜悦和幸福从怀孕那一刻便开始了,而不是在小生命诞生的那一刻。一个奋力拼搏的体育运动员,可能最终没能摘得桂冠,但他可以因比赛的圆满过程、为自己发挥出最高竞技水平、给人们奉献了一场精彩比赛而感到快乐和满足。一位艺匠如果尽心尽力创作一件手工艺品,将自身的天赋和才华悉数发挥出来,尽一切可能将之做得完美,那么,最终的结果——譬如能否卖个好价钱——反而会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通过这一创造活动他已经展现了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单是这一过程便足以令他自豪、享受和满足。总之,我们人生的幸福和享乐也必须包含我们为追求幸福而努力和拼搏的过程。一个只注重结果、过于计较得失的人,是很难享得真正而持久幸福的。

如前所述,人类是具有理想的奇异生灵,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很少有人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全部梦想和抱负,哪怕毕生努力和拼搏。但是,藉着追逐梦幻和理想,我们能够不断成长、成熟和进步,不断释放出自身的潜能,逐步提升和完善自身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过程本身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享受、喜悦、欣慰和满足,纵然最终的结果可能不如人意。人生,是一个通过奋斗越来越接近理想的进程,有的人可以最终达到,有的人则不能,但无论结果如何,这过程本身也是我们至为宝贵的人生财富,因而也是我们幸福的主要源泉之一。

第九,幸福有利己和利他之分。前者是只涉及自身,后者涉及别人。有的人只是单纯的自利,属于个人享乐主义者,即只在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但同时也没有侵扰和妨碍别人的意念或动机;有的人则不仅自私自利及自我享乐,还更甚一筹:从侵犯或损害别人的利益之中得到自己的享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此所谓的幸福当然是不可取的,是极其可鄙的。与之相反的是利他主义,即把他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这一点在母性上最为明显:她的喜怒哀愁都是紧密跟随自己孩子的,永远把孩子的利益而非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对于胸襟博大、悲天悯人者来说,他会将所有芸芸众生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幸福,甚或高于自己的幸福,像“忧时代之所急,虑时代之所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均属此类。然而,在任何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是介乎利己和利他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即在自己追求幸福的同时也兼顾别人。完全利己和完全利他的人恐怕都属于少数之列。当然,如果一个社会以利他者居多,或利己者居多,那就不成其为正常的社会了。人类社会是高度合作的互惠互利型的社会,无论形态或分工如何,其常态或主态都应该是“付出与所得相等”,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第十、幸福有性别之分。男女平等,人人皆知。但所谓的平等只应该是人格上法律上和道义上而言的。男女有别同样也是一个基本事实,要不然,老天爷造人何故要分开两性呢? 我们知道,在生命界,有很多种生物是单性的。然而高等动物,尤其哺乳动物,都是双性的。

前面所列的有关幸福的答案之中,就有很多是出自女性的,其中大部分恐怕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它们带有明显的女性色彩。感性,细心,温婉……等等这些,可谓是女性的特质,因此,她们对幸福的追求及其感受与男性也必定有所不同。例如,“被爱”是多数女性所希冀的幸福,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大的幸福;而在男性看来,恐怕“去爱”才算是幸福。平等可以达到均摊家务的程度,却不可能达到去爱与被爱普遍颠倒互换的程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跑男追”这一普遍现象,实为主动与被动之别,亦为阴与阳的特性之分。男性喜欢追逐、主动和掌控,为天性使然,确切地说,是被雄性荷尔蒙驱使的,并非后天养成,也就是说,是雄雌两种荷尔蒙分别造就了男女两性,像攻击性、进犯性、主动性、力量性和掌控性之类的男性特征,正是由雄性激素所决定的,或是起主导作用,除非被阉割。无论怎样强调和推行平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两性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和不同。

常言道,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如果男人也这样,那就极不正常。对美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塑造自身的美,讲究美的每一个哪怕琐碎的细节,把自己装扮得美丽动人……这些,无论其行为本身还是其结果——由此得到的他人尤其异性的反映和评价,都会给女性带来很大乐趣和享受,因而也就成为女性极其重要的快乐与幸福的源泉。美,给女性倍添魅力,也就是对异性来说难以抵抗的自身吸引力,因而它也就成为女人自信心的重要甚至主要的来源。

在另一方面,女性的所特有的美给人类的生活增添了无穷多样的绚丽姿彩,反过来也成为男性快乐的重要源泉。君不见,“江山”和“美人”,多少英雄豪杰梦寐以求,竞相为之折腰!它们实为男人追求的两大人生目标,是男人成功的两个主要标志。同时,它们也是男性的动力来源和快乐源泉。

诚然,我们无法想象,缺少了女性美,人类世界会是怎样的。

我们不妨把两性看成是两种代表:女性代表着“美”,男性代表着“力”;或者说,男性的本质是力,女性的本质是美。同时有了力和美这二者,人类的世界才会完善和圆满,我们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两性幸福观的另一个显著差别在于,女人天生具有的母性、心理上的相对脆弱及体力上的相对弱小,导致女性对幸福的追求普遍包含安全感。安全,对女性自身重要,对后代更重要,而这显然是契合人类整体利益的。相反,男性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因为自身处于安全状况而感到幸福。更且,在安全感因素的作用下,两性对婚姻的期待和婚姻幸福观的差异变得尤为明显。“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婚姻在男人和女人眼里分量的不同,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了男女各自主要幸福来源的不同,这就是说,爱情、婚姻和家庭乃是女性主要的幸福源泉,而非其他。这些,跟女性的传统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女性自身的天性有关。

至于经营家庭方面,更是女性远远优胜男性之处。女性特有的情趣、爱美天性及温婉细腻会给家庭带来男性无法给予的温馨感及所谓的“家的气氛”。难怪人们爱说:“没有女人的家根本不成其为家”。

在日常生活细节上,女性也远比男性敏感和重视,更能够从中感受平平淡淡点点滴滴的幸福。譬如,一支普通的玫瑰,一件小小的生日礼物,一声“我爱你”,在情绪低落时的一句关心体贴的话语……通常都会使女性心感灵动。这也表明了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生活的过程和形式,而非结果和实质。而男性通常不会在意这些,至少不会像女性那样看重。

例如,婚纱,纵然再婀娜曼妙,美轮美奂,在男人眼里可能终归只是个形式或象征而已。须知,它是多少女人的梦想!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在结婚时未能穿上婚纱,那么,由此而产生的遗憾很有可能伴随她一辈子,成为她毕生的“心结”。身为男性,恐怕很难想象或理解吧。

事实上,在情感及两性关系方面,对于任何具有象征意味的东西,女性永远比男性更加看重,哪怕它可能无关实质或结果。因此,如果无视或轻视女性的心理特征,对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那我们就无法真正而全面地理解幸福对女性意味着什么。进而,所谓的男女平等,也就必然会出现扭曲或畸形。

还有些方面,更是只有多愁善感的女性才会产生所谓的“心理感应”,譬如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男人可谓基本上是麻木对待,无动于衷;女人却可以由此生发出喜怒哀乐忧愁感伤的心绪或思潮。风花雪月,戏水鸳鸯,凋零花枝,孤寂小草……等等诸如此类,莫不可以纳入女性的情怀。

总之,跟男性相比,女性的幸福观不仅有很大的不同,还具有细腻的特性以及相当大的感性成分。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性具有男性所无法比拟的高度直觉和敏感。女性感受事物,尤其是生活方面,更多是靠直觉和感性,与通常以理性作为特征的男性有着明显的不同。

确然,两性之间关系的微妙、矛盾以至复杂性,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历程,以至于有探讨两性关系的书籍冠以《男人和女人的战争》之名。然而,战争的最终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进而损害人类整体的利益。要想真正解决两性之间的种种问题,实现男女和美,唯有相互理解和尊重,别无他法。而理解和尊重的首要前提,便是正确认识并承认两性有别这一基本事实。

尽管在平等疾风的劲吹之下,男女的传统角色逐渐有所改变,甚至互易,譬如女性表现得进取和主动,越来越重视工作职业和经济独立,男性则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等等,但无论怎样,男性和女性各自的天性及其差异都会一直存在下去,不可能完全趋同。也就是说,性别上的天然差异绝不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半个世纪前,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造成的一个恶果是女性成为“第二性”,即比男性低一等的性别,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男权社会。具体而言,女性的所谓传统角色纯属社会因素使然,基本上是按照男性的期望和意愿塑造而成的。因此,人类社会若想进步,就必须改变这一状况,使得女性能够按照自身意愿塑造自己,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这种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它却忽视了男女在生理及天性上的差异。须知,无论男女,人的特性不可能完全只是由后天因素(即社会因素)形成,它必然含有先天及生理特性的成分,而这种成分即便有可能被后天及社会因素所掩盖甚至刻意消抹,也绝不可能完全丧失殆尽。

这方面的例子其实已有很多。譬如,一个男孩从小就被当成女孩抚养和教育,长大后当然会呈现明显的女性行为特征,即俗话说的“娘娘腔”。但是,娘娘腔不等于女人,他也必定会或多或少、经意或不经意地流露出男人的特性,绝不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或纯粹的女人,反之,被当成男孩养育的女孩也同样如此,哪怕表面上再男性化,她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纯爷儿们。如果真的想要完全彻底地抹消原有的性别特征,在社会及教育因素外,还必须加上生理上的阉割,即阻隔或断绝性激素的分泌,使其不再发挥作用,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如今,一些社会,尤其发达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阴阳参半、似男又似女或干脆不男不女的所谓“中性人”。其实,完全有理由把她们(或他们)视为后天及社会因素不完全起作用的活生生例证。也就是说,单靠后天及社会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把一个男孩或女孩转变成一个纯粹的女人或男人,他(或她)必然会成为同时具有双性特征的混杂体,也就是这类中性人。而我们知道,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自我身份认定,其中就包含了性别认定。既然中性本不存在,又如何能够认定?

这里无意深入探讨两性问题,只是想表明重视性别特征的必要性,这既是因为它无疑关系到男人和女人各自不同的幸福观以至基本的生活态度,还因为两性平等运动必然且已经带来负面的影响。只要稍加留意观察就不难发现,任何涉及两性平等的运动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消抹或忽略两性差异的倾向”,有的人更是坦言:“任何对男女差异的强调都是对实现两性平等的妨碍。”如此论调清楚无疑地表明了一种有害心态,那就是对性别的刻意无视甚至蔑视。举目所及,无论哪个社会,有多少人真正关心那些所谓的女强人是否享受到身为女人应有的幸福和快乐?!我们看到更多的反而是,以男性作为标准来衡量女性的进步或成功与否。两性平等,在社会层面,甚至越来越量化。

在教育领域,这种负面影响尤为明显。教育的同一化必然导致出现两性同一化的趋势,如前所述,这种两性同一化也只能是表面上的,其实质必然是性别意识及其行为的紊乱与困惑。男孩女孩在同一环境里接受完全相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这不仅不利于两性各自天性及其优势的发挥,反而还会互相抵消。何以见得?

须知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浅显的道理:美和力不可“同体”,犹如花儿,不可能同时兼具美丽和强壮两种性质;好像建筑,不可能做到土建和装修合一。相反,美和力是互相对应和反衬的:花儿,最美丽同时也是最娇弱者,越是要她绽放美,她本身就越是要轻盈和柔弱,这便越是需要枝干的强有力支撑和绿叶的陪衬。也就是说,力量越强大,越能衬托美;反过来,越是美,便越能证明力量的强大。此即中国人常谓的阴阳互补或刚柔相济之道理,它揭示了力与美之间互相增益增辉的关系。用更通俗的话讲,有真正的男人,才有会真正的女人;或者,没有真正的女人,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男人,这是一种真正的辩证关系。而同体化或同质化的结果只能是两性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互相制约并抵消,绝无可能互相促进和增益。概言之,两性互补,必定共益;两性趋同,必定共损。

我们可以从上述分析中看出,男女两性的关系是典型的高度互动型关系,双方的行为会互相感应和影响,不是此消彼长,就是互相抵消,即便一方的行为看似跟另一方没有关系。譬如,一个女孩或女人越是温柔可爱,便越是会激发男性的爱慕心和保护欲。同理,男人越是阳刚英武,便越是会激发女性竭力表现自身妩媚温柔及值得呵护的意愿。

诚然,天底下大概没有女人不曾想过在异性面前撒娇,或者按时下流行说法:做个小女人,不曾渴望被异性宠爱与呵护。而想得到这些,就不可缺少一个前提,那就是强有力的异性。无疑,一个缺乏阳刚、软弱无力的男性,是绝无可能给异性提供这些的。一方面想做小女人,渴望得到身为女人应有的幸福,另一方面却反对大男人,岂非矛盾,何理之有?

人类,其实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不应该有别的。他们都是人,因而有着共同之处,但既然是两种性别,也必然有着不同。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生理、身体和心理上,也应该体现在社会层面。我们不能一方面承认男女的基本性状与生理特性不同,另一方面在社会层面又倡导或实际上推行男女趋同。实际上,很多平等运动最终不免沦落到女性向男性看齐的扭曲地步,陷入一种可谓新的以男性为标准的历史怪圈。

平等,不是平均,不是整齐划一,更不是同质化或同一化。真正的男女平等必须是在承认并尊重各自不同特性前提下的人格与地位的平等。轻视甚至忽视两性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不幸的是,这类后果,已经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之中。中性人可算一例吧。

有这样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不到半个世纪前,某个社会曾大力倡导“妇女能顶半边天”、“男人能办到的事情女人也能办到”,把女性当男人对待,各方面都跟男人看齐,甚至在发型和服饰上也尽可能抹消性别特征,并美其名曰“不爱红装爱武装”,以至于满街呈现单调沉闷晦暗的消色状。可即便如此,细心者还是发现,在那些女性身着的、外界观察者看来“晦暗朴素到毫无性感”的外套下摆处,花图案的衬里若隐若现……啊,爱美的天性是多么的顽强啊!

可见,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只是男女同质化而已,是对两性本真关系的严重扭曲。

在色调之中,有一种很特别,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它就是“灰色”,不属于任何一种颜色,而是各种颜色的混杂,也称为“消色”,意思是说,色调混杂的结果便是“无色”。推而广之,在由两性而非三性所组成的人类社会同样如此。片面的、无视两性各自特性与特质的男女平等,其结果必然也是无色,即无性。当然,这可能不都是“坏事”,譬如,登徒子之类说不定会因此而逐渐消失。

另外,一些时下越来越显著的现象,譬如母性意识的逐渐淡薄和衰弱,同性恋的日渐增多,是否与此有关?这些都是极其严肃而带有时代迫切性的议题,当予另论。这里只想强调的是:荷尔蒙——力比多(性激素——性力),我们身上最原始、同时也是最基本最内在的本能力量,无论人类文明演进到何种高度,纵然参杂再多的教育及社会因素,哪怕再严实的遮蔽或再彻底的消抹,它都会倔强地在你和我、在男人和女人身上,以各种可能的形式,表露出来。

其实,对于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一个最常用的汉字早已给出了最精妙的答案:

女人+男人=好。

能造出这样的字来,端的是太有才了!

确实,人类的幸福,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缺一不可。两性之间既有区别和差异,更有共同利益,那就是人类的整体利益。两性的关系实质上是“一体两面”:相依互补,彼此增益,正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绝无单方面“受益”的可能。

无论是“阴盛阳衰”,还是“阴阳趋同”,或“阴阳异位”,或“阳盛阴衰”,男人不必发笑,女人不必窃喜,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的悲哀!

以上罗列了各式各类的幸福观及其若干共同的特征。最后,让我们再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幸福”。

之所以加上“真正”和“人生”两个修饰词,是为了使本书所关注和提倡的幸福区别于任何临时和短暂性的快乐。

如此区分确有必要。君不见,越来越多追求快乐、渴望幸福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越来越感到不快乐不幸福。有些人还陷入一种类似毒瘾的“恶行循环”,他们将声色犬马寻欢作乐之类的生理性需求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快感当成了快乐和幸福。而快感(包括所谓的“开心”之类)具有两个互为关联的特性,一个是对其需要是经常性或日常性的,就像食欲和性欲,几乎每天不可或缺;另一个是给人满足的时间非常短暂,这一点也是决定前者频繁需要的原因所在。就食欲而言,一顿饭只能管半天,而对于一个需要天天开心的人而言,开一次心也就管个一天。不妨做一个不甚恰当的比较:同样热爱音乐,对爱古典及交响乐之类的所谓高雅音乐的人来说,可能每两周甚至每个月欣赏一次高水准音乐会就会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了,不求日日或经常如此;而对一个只爱流行歌曲的人来说,他必须每天甚至时刻都听,不可能像前者那样十天半个月才听一次。同理,一杯白水跟一杯佳酿,给人满足的深浅和长短,岂能同日而语?

造成如此区别的原因,乃是人对幸福的追求不同,其实也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差异。在前面谈到人格及自我意识的构成时提到“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概念,分别代表人或人格的三个层次。我们这里也可以把它们当成对幸福的三种不同追求: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是完全生理与物质欲望的满足;基于现实原则的自我是自身需求与现实的平衡;而奉行精神与道德原则的超我则是对理想的追逐和对他人福祉的关注,甚至为他人利益牺牲自身利益。由此可见,只图享乐沉湎欲望的一类人,其实只是放纵本我,连自我都谈不上。

阐述这些区别,并非否定人的生理及物质欲望满足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只是旨在表明将它们跟幸福混淆或等同是至为不妥的,只会误导我们的人生及其追求。

幸福,不是日常需要,不是每天开心,不是坐享其成,不是天降馅饼,不是一时一地的满足,更不是骄奢淫逸的欲望放纵。真正的幸福离不开创造,离不开理想和梦幻并为之奋斗的过程,离不开为获得幸福而努力工作。

一言以蔽之:人生最大的及真正的幸福只能来自人生价值和目标的实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