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涨价的是与非

近来,网络上流行一个搞笑段子说:“猪肉永远没想到,它居然败给了口罩。口罩永远没想到,它居然成了年货。”可见,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口罩成了大众消费品。

伴随而来的口罩价格飞涨引发大众对商家的声讨,除民众外不乏知识精英、网络大V等。《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中写道:

什么叫“发国难财”?现在把口罩卖高价就是。我的一个同事在其居住的社区小超市里看到平时不到十块钱的一包口罩,今天卖到了50块钱。网上还有各种“天价口罩”的展示。赚这样的黑心钱,是要遭报应的。

胡锡进的微博截图

只有中世纪的人才会认为商品交换应当根据物品的固有价值来进行。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上,只有允许自由涨价,才能快速增加市场供给,在口罩短缺的情况下强行压制价格与减少供给之意无异。

这种利用利用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发财的行为俗语称为发国难财,这种道德上的约束和谴责在经济学上根据站不住脚,然而却成为打击商业的合法借口,通过这种方式干涉自由市场的成为正当理由。我们一边喊着市场经济,一边做着计划经济。批评口罩价格暴利的都持有双重逻辑。

有人引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8号第六条:

违反国家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有关市场经营、价格管理等规定,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依法从重处罚。

1月29日,新京报微博发布了《北京丰台一药店10只口罩卖850被罚300万》的报道,评论叫好声一片。

新京报的微博截图

春节假期,工厂停工,工人放假,产能本来就少。再加上民众的恐慌心理和媒体的宣传(每4小时更换口罩)导致消费者大量屯积,让本以稀缺的口罩产能雪上加霜。此时更好的方式是实施财政转移支付,通过政府补贴、政府采购或社会捐赠的方式来解决。

对商人来说,质量可靠、公平交易、说话算数是对商人的要求,但道德不是。只要商人在疫情期间不囤积居奇,不哄抬物价并正常发货 ,让口罩价格在短期内自由波动能刺激产能,让商人自由的开展业务所带来的好处远大于抑制价格的危害。

戴慕竹:神秘门派的神秘拜年

笔帅工作室在江湖上是个神秘的门派,很大程度上,是笔帅本人我行我素、亦正亦邪的行为导致。传说他精通各门各派的武学,他管自己的工作室叫“藏经阁”,藏书7000册,名家签名本若干,好酒好茶应有尽有,上至过亿身家的总裁,下至贩夫走卒都到过笔帅的工作室,啜茗把盏,时事与风月,一并畅谈。而且笔帅本人帅比潘岳。

继续阅读“戴慕竹:神秘门派的神秘拜年”

戴慕竹:在做书中沉沦

燕姐沉思良久,才提笔在给刚从远方归来的若邻的明信片上寄语:愿世间美好都与你相遇。一笔一画,静穆而飘逸,像去年绍兴冬夜里落的那一场雪。频频回首,虽酒徒词客俱老,而花雕醉人,一洗从前懊恼,也觉风华年少。上一个月燕姐去了一趟宏村,正是秋杪落木的时节。看她所拍的照片,秋色都溢出来了。因绍兴之后,我做了一套明信片;而宏村一行,燕姐所见皆美好,于是寻思着挑出十一张照片,再配上她自己的诗,邀我设计出一套明信片。

普普通通的明信片自是难以匹配宏村的秋色,岁晚来时,燕姐缓步古村落,跫音细碎,惊醒前世梦境,点点滴滴总成相忆,非亲身经历者不能体悟。我一时缺了灵感,便搁置了两天。夜晚读《奥义书》累了,顺手从博古架取下一饼“白牡丹”,掰了碎瓣煮在水中。“白牡丹”是由皮套装着,四周缝了线。我把玩在手里几分钟,杯子里的水渐呈金黄色,灵光一闪——顿时开了窍。

继续阅读“戴慕竹:在做书中沉沦”

小说是对形色生命状态的多维探究 ——读林那北的《校医杜常宝家》和《镜子》有感

小说和生活的关系就好比照片和生活现场的关系,这个比喻是切合且明了的。一张上乘的相片,是摄影师运用光影构图的技巧,凭着长期积淀领悟的艺术感觉,对现实删繁就简的处理,并加以后期处理而呈现出来的。当然还有跋山涉水的奔赴,以及对适宜光线角度的等待守候。同样的生活场景,不同的人拍出的相片往往千差万别,原因大致就是这三点:拍摄技巧、艺术感觉和后期制作。

小说也是这样,纷繁复杂的生活就是小说的丰富素材。但切入的角度、材料的裁减、人物的塑造、背景的营造,以及投射的哲理意味,都需要写作者长期的刻苦训练和持续的艺术领悟,最终借助想象力的翅膀,让文字挟着人物和思想飞翔,形成小说。小说是艺术,它不是生活的简单复述和再现,它着力通过艺术的手段,对困在世界这个牢笼中的各色生命进行多维探究。

继续阅读“小说是对形色生命状态的多维探究 ——读林那北的《校医杜常宝家》和《镜子》有感”

宋常铁:谈论优化营商环境,不如搞清民国企业家的命运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到:“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前几天,在一个企业家那里,听到了一位成功企业家在股市剧变无常的2018年的悲剧:因为2017年看着股市还不错,就与收购方对赌,以致几个月人生就跌入谷底,老婆孩子都走了,身无分文,自己的老员工骂声不绝,他的微信朋友圈也在那个日子停止。

我当时说,换做我,听懂了年初的新闻,就绝不会在2018年还搞什么并购甚至对赌,要么,卖掉走人,图个现金流,要么,稳健经营,求个立命处。

人,难以多方面周全,企业家奔忙于经营琐事,专注的往往是眼前利益,更自诩“远离政治”,而对社会运动、思潮流变关注甚少。虽然看饭局上也都是夸夸其谈,其实不必当真,毕竟他们主要精力只用于经营。在商只言商的往往走不好,当代的不谈,仅仅民国时期的企业家悲剧史就足以为今人镜鉴。

继续阅读“宋常铁:谈论优化营商环境,不如搞清民国企业家的命运”

宋常铁:林毅夫教授来南京演讲的随感

听闻著名经济学家、原世界银行副行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来南京演讲,出席“共建长三角新结构经济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战略协议签约仪式”,并作《创新、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主题演讲。这让许多学者非常羡慕,分析新结构经济学攻城略地的秘笈,琢磨怎样如法炮制。

我忽然想起一种企业职位,叫学术经理。多是医养、生物制药行业的企业所需,这种人专业本身不用太牛,关键是人头熟,脑子活,善于宣传、交际、造势和商务策划。有了这种为大老板开疆拓土的先锋军+军师。懂学术的多,懂宣传、策划、营销、媒体的也多,懂企业管理的也多,同时具备的就少了。要做有雄心的大老板(比如名气大的学者、官员、文人、艺术家),一定要有这种杂家,并为他配置团队。

继续阅读“宋常铁:林毅夫教授来南京演讲的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