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远:元韶之咒

萧衍以梁代齐时,总结齐国三世而亡的教训,认为齐国萧道成灭宋自立时对前朝皇族计划生育杀戮太重,甚伤天和,因此国祚不永。然而萧衍本人也无从抵挡自然规律的漩涡,萧衍之箫姓与萧道成之萧姓本位同宗,但是在鼎革之际也不得不大行杀戮,漏网之萧宝夤逃至北朝终成祸患。有人说杀戮前朝皇室是刘裕肇始,这对刘裕显失公平,更是忽略了人在自然规律之下可选择空间之有限。桓玄自立为帝后并没有杀掉司马德宗,这是遵循自汉献帝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以来的历史传统,之后三国后主皆得善终。司马德宗被桓玄所废后只是迁出了都城,即便桓玄死后司马德宗被桓振捉拿,也没有取其性命。但是刘裕除掉一众桓氏自立为帝后,司马德宗便马上被杀,其弟司马德文也是同样下场。因此看来,似乎坏规矩自刘裕始,之后的萧道成萧衍因循而已。然而无独有偶,北齐皇帝高洋曾在酒后询问北魏宗室元韶,为何光武皇帝能够中兴?元韶身为前朝宗室,酒后吐出真言:“刘秀能够中兴,是因为王莽没有杀光前朝宗室。”高洋听罢恍然大悟,于是下令将元韶在内的前朝宗室全部下狱处死(我不喝酒的原因之一便是读过这段历史)。且在北魏宗室被高洋集体屠灭之前,东西二魏的末代君主均被毒杀,因此刘裕并非唯一坏了规矩的人。区别之处在于,司马昭与司马炎坐拥曹魏资源,是具有一统宇内的底气与安抚新附的需要的,因此三国后主得以善终,但是司马氏对寿春三叛的叛将却绝不姑息。同理,杨坚代周时对宇文宗室大加屠戮,但却可以使陈后主“自有留人处”,这是杨坚的儿子们也终不会有的结局,原因正是杨坚在代周时处境之危险使其不得不为,而杨广灭陈时处境已大为改善,仁慈是处境安全且强势一方才可以拥有的作秀。由此而观,局面最为尴尬的便是神龙政变之五臣(此五臣非注《文选》之五臣)。五人拥护李显逼迫武曌退位,而君臣母子之义使得无论新君旧臣均不能直接除掉武曌,五臣之结局在政变时便已注定。

作者: 王博远

王博远,美国加州律师、美国专利代理师;中国律师、中国专利代理师。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

王博远:乱梁

侯景在高欢死后选择叛魏自立,是高澄放任乃至鼓励此祸源作乱,尽早引爆不安定因素,同时希望祸水能够引至西魏或南梁,使东魏损失达到最低。事后证明,此规划还算成功,美中不足是南朝大乱时宇文泰趁火打劫并建立西梁傀儡政权,东西均衡被打破。侯景作乱源于在高欢父子权力交替时所产生的不安全感,然而高欢一家并非好杀功臣,斛律金便可以受荣宠而善终。如果高敖曹没有战死,大抵荣宠也不会低于斛律金。但侯景却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并最终作乱客死南朝死无全尸,原因在于侯景所处的位置与他人不同。在编年体历史书中,侯景的名字出现要早于高欢,这是因为侯景早在六镇之乱初期便跟随尔朱荣平叛,资历强于高欢。至于高欢在尔朱荣团队中崛起甚速,可能是由于高欢能力强于侯景,也可能是其他因素的因缘际会。因此侯景与高欢本没有从属关系,尔朱荣被杀后侯景倒向高欢而非贺拔岳,是基于现实利益判断以及与高欢的私交,这便与斛律金和高昂的角色完全不同了。因此高氏代际更替后,私交退化,高澄便无法放任侯景尾大不掉。侯景叛乱后,首先选择的是西魏宇文泰而非萧梁。在侯景看来,贺拔岳死后侯景放过宇文泰而没有趁火打劫,因此侯景对宇文氏有恩,宇文泰理应收留。但是侯景手下无名氏规劝到:“在一个乱世原子化社会,如果你帮助过一个人,那么对方大概率会通过诋毁你的方式来说服自己此生再不用还你恩情。”……“且西魏军阀格局比东魏复杂得多,您在西魏必不见容。”因此侯景是在北朝无立锥之地的背景下不得已倒向萧衍,并将内心的不安全感带到南朝,在萧衍与高洋议和时火速叛乱。南朝各路门阀如久旱逢甘霖般期待燎原之火来改变现实格局,因此在瘐信等斗争失败者看来,是“侯景乱梁”,“大盗移国”,但是如果历史给予侯景自辩的机会,他一定会说是南朝这些寡廉鲜耻的士族门阀装扮成受害者并将自己推入火坑。侯景之乱的余波,便是萧绎焚书十余万卷。当年读到此处时,喟叹此乃中华文明之浩劫。现在看来,繁盛便是衰退,死亡即是重生。火燔书厄,未尝不是文明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