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7年的第一篇专题——有关书柜与书房。我始终主张人生于世,须有两个柜子,一个是钱柜,一个是书柜。钱柜放在银行,而书柜放在书房。我是个见钱眼开的人,你们的钱柜还是不要让我看见的好,但书友们的书柜我倒是很有些兴趣。周作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但你们毫不遮掩地在我面前袒露“心思”,义气冲天,可嘉可佩。笔帅在此谢过。祝书友们工作顺利,继续“荼读”。
在一年的尽头的深夜中,我坐在自己的书房,写下这篇文字。所讲当然并非是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无非又临岁末,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循例总结而已。然而过不多时,几行字下来,手在颤抖,手心竟然慢慢渗出了汗,放下了笔,手指粘粘呼呼。方才醒悟到,身后有太多的眼睛瞅着我,若有芒刺在背。司马迁、庄子、苏轼、鲁迅、周作人、钱钟书等陈列于架,他们的眼神透出怀疑与孤傲,我更惶恐与不安,压力剧增。我和他们操着同一种文字,而我却亵渎了我写下的每一个文字。
一
仓颉造字,有鬼夜哭,传说是泄露天机。用饱含天机的文字作文制书,当然金贵。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诗经》《周易》只存在王宫豪宅。司马迁、庄子、苏轼、鲁迅、周作人、钱钟书等,是识破天机的人,我天资愚钝,心智未开,只能堆堆砌砌,干些工匠活。
人的一生要有两个柜子,一是钱柜,二是书柜。钱柜是用来买书的,到后来,最高境界便是钱柜也装满了书。周作人在其文集《书房一角》里曾说:
“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这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颠出一点斤两来了。”
“书房一角”是自谦,只要走近他的书房,当即感叹周氏读书之精之杂之博,远非常人所及。我的书房少有人至,无周氏之忧,但自己的书房不可轻易泄露于人,却是深谙人性的断语。假如书柜全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类,即可知主人的品味在哪个档次。知己知彼,如何知彼?探一探他的书房。当然,无书房者另作他论。
二
书房与后宫,其概念并无实质上的区别。书房主人也常常自诩为“朕”,在自己的书房纵横天下,指点江山,何等逍遥与自在。而在我看来,书房的某一部分,构建了我的记忆,我藉此知道自己存活过。好比好几次我逡巡于书架前,目光都会停落在一本小书上——《儿童学古诗》。新世纪出版社出版,1992年11月第1版,书价3.90元。1994年的春节,我兜里有些碎银,恰巧闲逛书店,看见《儿童学古诗》,有图有文,正合心意,便买了下来。
我当时念着小学,尤其偏爱图文并重的书籍,读不懂的地方,看注释,看图,磕磕绊绊亦能通晓一二。
廿三年只一瞬,风雨一炉,满地江湖,书页也起了皱纹。取下来捧读,是一番日月长、天地阔的光景,好似韶华流转,重回往昔。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书,旧的好。
周作人也是偏爱旧书的。《书房一角·引言》里有写:
“从前买的洋书原来是出版不久的新本,安放在架上,有些看过早已忘了,有些还未细看,但总有点爱恋,不肯卖掉或是送人,看看一年年的过去,一算也是二三十年,自然就变成了旧书。”
周作人只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笔下不带烟火气,却句句大实话。当桑榆暮景之际,是是非非早已是残杯冷炙,此时只有泛黄的经卷,对自己不离不弃,指间摩挲于书肤,一点一滴的历史涌上心头,生命在昔日与今日中间颠颠倒倒,有滋有味。
三
其实,个中“滋味”便是一个很好的缘由。读书与藏书,跟吃饭穿衣一般平常,既不为考试也不为升官,更甚,也是赌徒的色子、酒鬼的杯子。很多年很多年过后,新书已旧,岁末扫除,顺手翻开书页,寄托昔日的念想。
“念想”是执念,是佛家之大忌。学佛必读书目——《天龙八部》——的后记附有陈世骧的书信,盛赞此书是“悲天悯人”之作,又以八字概括其题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陈世骧与金庸只见过两次面,算得上是君子之交,但知“天龙”者,当世唯世骧。陈的阅读功力,堪比书中第四十三回出场的无名扫地僧,这八个字实是概括极当。而人非草木,若无这一点点“孽”,则生而无趣之极了。
四
读与藏之间,是“搜”。搜书除了财力,更需要眼力,当然,最奢侈的素愿,就是碰上一个“有趣”的店主。上世纪70年代,董桥住在伦敦郊外的小镇小乡,当地通常有一些古玩店,卖卖旧书报刊。店主们多是乡下老粗,不以卖书图利,一些好书索价相当便宜。有一回董桥撞见一部乔治·艾略特的传记,厚度达600多页,并有藏书人的签名。董桥向粗眉大胡子的店主询问价钱。店主一把夺过去,随手一翻,丢在一边,说道:“这书他妈的没有图画,给他妈的五十个便士算了。”
2017年1月24日,农历年廿七
《戴慕竹:新版“给他妈的五十个便士算了“》有2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