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琦:闲话读书

翻出一本积压冷落了多年的《卡耐基成功人生学》,之前此类书在我心里被先入为主地打上了“厚黑学”的标签,所以不大待见。没想一翻之下倒觉不愧全球畅销书的名号,分析引导人生精辟独到、切中肯綮,而丰富生动的事例让各种道理变得更具说服力。

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本书指出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否则你也许会把身边最亲近的人都赶得远远的。其中作者以托尔斯泰的故事为例,因为其妻是个近乎病态的善妒之人,总是不停地怀疑、跟踪、搜查丈夫,致使这位文坛泰斗竟几十年一直生活在极度痛苦之中,终于在83岁高龄之际决然离家出逃,只为了在最后的时日呼吸几口自由的空气……

由此我想起之前曾翻过的茨威格的一本传记文学里曾以戏剧的形式描写了老托同志人生的这一时刻,名为《逃向苍天》,回家翻读印象果又深了一层。

如此读书一般被称为勾联法,即由此及彼不断拓展,由一根主干出发不断伸展出枝枝丫丫,持之以恒终成繁茂之势。

除去经世治学的功用,读书能让我们在现实俗世里辟得一块精神家园,生活不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衣一饭,藉此获得开阔一些的视野和胸襟,即使你端坐一隅依然可以心驰神游;即使心境落寞仍可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启示和慰藉。

读书是有阶梯性的,诗歌、散文、小说、哲学、宗教,很符合人生阶段的流转。年轻时充满激情和幻想,诗歌正好符合这种节奏。待入世渐深,渐尝人情冷暖江湖风波之后,小说和哲学又帮我们去认识和思考。再渐渐,宗教的救赎和解脱、清凉与宁静会深深吸引我们,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切的执著原来都是虚妄,善待他人才能善待自己。当然,一切都非泾渭分明,只凭你其时的需要和喜好。

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大都阐发了对读书之感,其中最著名的也许要属黄山谷的那几句“三日不读书,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杨绛先生说,一日不读书,则觉这一日便白过了。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说,什么叫真正的读书?读书时须放开心胸,仰视浮云。在暮春之夕,与你的爱人或朋友携手同行,共到野外去读《离骚》,或是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儿狼藉横陈于沙发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

书有时也成为我们交友识人的一个参考,如果你与某人对某位作家或某本书有着较为相近和相通的见解,彼此的心扉也会以此为媒介而迅速打开;如果你们所读之书难有交集之处,要想让彼此的思想相契只怕也是难事一桩。

读书之妙在于不断引领我们开掘思想的锐度,让我们变得敏于体察善于思考,“讷于言敏于行”是许多人追求的境界,不屑于夸夸其谈一惊一乍,只求以一当十的效用。有时因书中一句话让你陷入思索之中,待到豁然开朗时那种开阔和舒朗,也的确是一大享受。

多年前读秋雨先生的《山庄背影》时,曾困惑于其中一段的深意“王国维先生到颐和园这也还是第一次,是从一个同事处借了五元钱才去的。颐和园的门票六角,死后口袋里尚余四元四角。他去不了承德,也推不开山庄紧闭的大门……”他去不了承德山庄,难道仅仅因为口袋中的钱币有限?这难道仅仅是一句无关的闲笔?与人探讨,有人说是为了呼应标题和开头,我仍不以为然。我以为那是秋雨先生用此笔墨再次凭吊那个山庄里雄姿勃发的背影,那个逝去的王朝王国维先生当然回不去了,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水自尽。

读书能让人解除寂寞,具有此种功效的书我首推《红楼梦》。暂且撇开那些人物最终的悲凉命运,你认真读读他们在一起开诗社、猜灯谜、吃螃蟹、品茶、听戏、怄气、斗嘴、耍心眼的那一幕幕,真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你就是她们其中一员,仿佛那些热闹雅致的场景就在眼前,栩栩如生……

《蒋琦:闲话读书》有4个想法

  1. “读书能让人解除寂寞,具有此种功效的书我首推《红楼梦》。暂且撇开那些人物最终的悲凉命运,你认真读读他们在一起开诗社、猜灯谜、吃螃蟹、品茶、听戏、怄气、斗嘴、耍心眼的那一幕幕,真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你就是她们其中一员,仿佛那些热闹雅致的场景就在眼前,栩栩如生……”——有深度,说明把你自己代入了。正像你说的,四大名著中其它三大与《红楼梦》相提并论拉低了《红楼梦》了逼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