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慕竹:庚子年做的最后一本书

耕心斋吟稿
耕心斋吟稿

十五年前毕业出道那会,买了一套《张元济全集》。

深知此去经年,前路凶险,随身需要一道“护符”。

时至今日,我的命运与我做的书的命运,一样坎坷。

果然前世做了多少孽,今世则做多少书。

《耕心斋吟稿》是庚子年做的最后一本书,作者“红楼公子”。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名隐去,念及风尘碌碌,一技无成,编述一集,以解慰被诗词所误的半生;而家中所藏《石头记》版本,仅次于冯其庸,因以“红楼公子” 言,敷演出一段故事。

上周有一位学新闻出版专业的小姑娘上门面试,说这工作她很适合,并且很能吃苦。我笑了笑,问,什么苦?她说,比如努力加班什么的。我说,这不是吃苦。读书学习,寂寞的苦;深度思考,脑力的苦;自律习惯,修行的苦;低头做人,尊严的苦。你吃的是哪种苦?这孩子的表情瞬间崩溃了。

以前我跟她一般年龄时,也很能“吃苦”。但后来我看见田里的黄牛比我更能吃苦,我的自尊心和价值观瞬间崩溃了。在做书这个领域,编辑须具有敏捷的选题思维,独特的出版理念,剑走偏锋的营销推广,多元而丰富的设计审美,以及三番五次来来回回与出版社磨破嘴皮子的沟通,三番五次来来回回不断推翻原方案的排版设计,三番五次来来回回不厌其烦地跑印刷厂的跟单……所谓合格的全流程编辑,就是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

做一本书,除去排版费、设计费、纸张成本、印刷成本、运输成本、编辑成本、人力成本等,再加上办公室的水电费,年末一算账,十分惊喜地发现,自己竟成“负翁”。而且编辑出版是一项极其高危的工作,千辛万苦帮别人接生孩子,当孩子有什么“头痛发热”的问题,还得面临孩子他爸的责难。

《耕心斋吟稿》是我“汉语江湖”书系的第一本。现在操汉语写作的人,基本上形不成“江湖”了。我无法定义江湖是什么,我只能说江湖有什么。有烈酒骏马侠客天涯女人,有理想有热血有鲜衣有文学。遗憾的是,我所说的“有”,目前一个都没有。深夜与自己碰杯,听见的竟是梦破碎的声音。我不由得想缔造一个江湖。因此,在封面的设计上,我画了一舟一人,放乎中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封面用纸,我选的是古典絪彩,这种纸用若隐若现的金色花纹,印于封面,霎时万顷之茫然,有闪闪的波粼。红楼公子的笔锋常带婉约,具纳兰之韵。而楞伽山人亦有慷慨如“夜深千帐灯”之句,因此衬纸我用驼色的棉纸,纸上隐隐铺了一层凹凸的颗粒,笔尖轻触,则耳畔响起了风一更雪一更的塞外之声。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晚年书写的一副对联。深宵面对,思绪良多。一百年前,他在寻找富强中国的道路,一百年后,我在寻找自己今后的命途。昨日一位在梅州教书的朋友问我:”柴米油盐为我所需,诗和远方却好遥远。‘远方’何时方能抵达?“

我回道:

永远出发,永无抵达。

耕心斋吟稿
耕心斋吟稿

《耕心斋吟稿》序

李曦世兄诗词集《耕心斋吟稿》付梓在即,要我写篇序言。我年近八十,并无名望,只是与李曦令尊李谷伟老师密切交往六十年,推辞不得,勉为其难。谷伟老师一生雅好诗文,昔年因教学奔波忙碌,无时间写作,晚年退休后方热心提笔。我在《潮州日报》做编辑时,他写作发表了四十多篇有关潮州文化的文章,又在我参与编辑的《潮州诗词》“嘤鸣友声”专栏上多次发表诗稿。令我惊叹的是还拿来其令嗣李曦在外边获奖的作品让我转载。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年未不惑的李曦诗词写作已十分娴熟,尤其是词,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李曦大学毕业后往广州求职,立足后购楼房,广置图书。他藏书过万卷,颇有特色。如《石头记》所有版本,都能在他书房里看到。他参与广州青年文学团体,其中“红迷会”活动有诗为证,《詠胡府聚会》一诗提到同红学前辈胡文彬、曾扬华、吕启祥等教授的珍贵聚会。我在中年时与胡文彬先生曾有通讯,是他介绍我加入中国红楼梦学会,却缘悭一面。李曦在羊城能与他欢聚岂不比我幸运?这正是他愉快的人生一面,就从诗歌表现出来。

李曦的诗词多抒写个人的经历和感遇,虽少有写大题材,但他敢于“我手写我口”,敢于披露自己的喜怒哀乐。面对美丽河山一草一木的吟詠,总有家国情怀流露,展示出文学青年的怀抱和追求,自有存留学林的文学价值。李曦的诗词能在《光明日报》和中华书局联袂举办的全国古体诗词创作大赛《诗词中国》获诗三等奖、词优秀奖就是证明。

李曦诗词的艺术特色是擅长创新,许多景色都是诗人吟詠过的,他却能独出机杼,如《中秋遣怀》、组诗《潮汕采风》中的《甲第巷》等。在一首平淡的作品里,他会用反复渲染或递进的技巧,使读者在欣赏时有一唱三叹的感觉。诗看《回乡失眠》:

回乡竟日饮昏昏,酒醒三更忆梦魂。窗外繁星犹可见,几前残烛已难存。

披衣抱膝思茶渴,着屐围炉待水温。经夜丝毫无睡意,日开又别凤洲村。

词如《行香子·听朱博士吟唱有感》:“双眸似水,熠熠生光。胜天中云,云中月,月中嫦。”“醉林间花,花间我,我间肠。”

《吟稿》中词的份量不少,短调、长调均有。可见作者对词的格律已驾驭多时,得心应手。由于词体本身限制和作者人生际遇不同,词作略嫌有淡淡的哀愁。幸好李曦风华正茂,来日方长,今后落笔,少些纳兰韵味,多点幼安气魄,自然可期。是为序。

政协潮州诗社原副社长 杨树彬
二〇二〇年八月十日

红楼公子
原名李曦,号耕心斋主人。祖籍广东潮州。
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红迷会副会长。
红楼公子
原名李曦,号耕心斋主人。祖籍广东潮州。
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红迷会副会长。

读后感

莫笑痴人痴病,且观好事好梦
——读红楼公子《耕心斋吟稿》有感

公子的《耕心斋吟稿》样书出来时,很为他高兴。十四年同窗,平时只在他的朋友圈或诗社活动时才得以拜读他的诗作。我一直觉得公子多年的作品不整理出集,零散在世,是件憾事,他也一直有出集心愿,在得到设计师慕竹的支持下,《耕心斋吟稿》得以出世。我的格律诗词多年来得到公子的帮助和指引,如今能参与校对,实属幸事。

不得不说,样书封面的用心设计让人折服。慕竹从公子的诗词中选取一首引发灵感,费时一周,亲自绘制了这个淡雅有韵,符合公子的诗词风格的封面图,让公子一眼惊艳,可见设计师与作者之间如若缺乏共识或了解,是很难出默契之作的。

不得不提《耕心斋吟稿》的前序,即使是不了解红楼公子的为人,读完此序后也会心生想读的欲念,不可抑止。序作者是公子的父亲密切交往六十年的朋友,想必也是看着公子长大,因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长辈对晚辈的厚爱以及殷殷情意,对公子的赞誉也是中肯又诚挚,令我倾羡。

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天能挤出校对的时间不多。更主要的是,竖排繁体的排版,费时费神,更在于自己古文底子薄弱,边校边捏一把冷汗。抛开查典校对之繁琐,让我愉悦的是欣赏。有些诗虽然以前读过,更多的是不曾读过的,常常心生敬意,禁不住心底赞叹“好诗”,更神奇的是,在读公子的诗时,竟会不知不觉地套用叶嘉莹先生的吟诵法,有意思得很。

公子的诗涉及面广,景、物、人、事,他都能找到诗意的存在,从而用诗记录下日常生活。比如,第一首便是《与同学游大夫山》,这让参与其中的我(相信在场的同学亦然)嘴角上扬,美好的回忆历历在目,能不莞尔?情动一时,意念一生。即使今时不同往日,当年的情景不会再重现,同学间的情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然而,在诗里,岁月不老,真心永恒。又如《梦父》,“魂逝仙山已有年,无时入梦笃心田。尚思垂训如畴昔,觉醒追怀独黯然。”情到深处泪自流,能不动容?

《潮汕采风》系列中,读到《甲第巷》后,忍不住心底赞一声,又生感慨。当日同游甲第巷,我吐不出一个字,惟余声声叹息。可见,诗情才情,因人有别,强求不得啊。

《敝帚自珍》令我惊喜、欢喜,大气之风,一气呵成,着实喜欢。看“莫笑痴人痴病久,谁将万物万年留?”这“痴人痴病者”不是公子是谁?谁也不能“将万物万年留”,所以世人也“莫笑痴人痴病”。尤其“我自清风遍绮楼”很有红楼公子的风范,禁不住暗叹,没错,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公子。红楼公子对《红楼梦》、对诗词、对藏书的痴迷一直是让我钦佩又向往的。人生一世,难得痴迷处,低头问自己,此生痴迷何人何物?竟答不上一二,心生悲凉,无奈无奈。

向来,我喜欢词更甚于诗。公子的《耕心斋吟稿》通读下来,诗比词更纳悦我心,当然,这并不能掩盖公子的词填得好,他本人和珊娜以及慕竹也是喜欢词胜于诗,或许是我后期未能定神静心读他的词的缘故?也或许是我未能发现公子的词之美,那就留待正式出版后再探一究竟。

能力有限,说是校对,其实欣赏更多一些。反之,在此过程中关于繁体字的用法等倒是学到了不少新知,窃喜。读书有愉悦有收获是幸事,感谢红楼公子给予我学习的机会。

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理事 罗燕燕
二〇二一年一月二日

作者: 戴慕竹

我叫戴慕竹(个人微信号:dai830315),江湖人称慕哥或慕少,80后,人帅笔帅。平日工作忙,约一周推出一篇精品阅读。量少质优,因此,你还有什么不满足?阅读更多我的文章可以扫描文章最后的《且读且行》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