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注重市场与应用需求
用户需求是智能制造创新转型的“主要聚焦”。新技术的发展让制造业开始了一场被动变革。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产品与生产效率的竞争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随着工业4.0的出现及互联网等科技新生态的迅速普及,消费者对产品(服务)创新、质量、品种以及交付速度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正是以市场个性化需求为根本。
现代智能制造业中,客户定制化与智能规模化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模式已经从为用户提供产品本身转向为用户通过产品提供个性化的专属服务。
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具备自我意识、自我预测、自适应对比、自主重配置以及自主维修等工业智能能力,才有可能实现符合市场的个性化与创新。制造企业在努力保持自身的独创性同时,要贴近客户的需求,注重市场,从行业与应用入口抓好创新。
02 注重企业架构重建与治理
从计划到规划,从战略到战术的双维度来看我们今天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那么我们相信这个战略的主要焦点就是卓越运营,而有效实现的工具之一就是企业架构。
开放组体系结构框架将“企业”定义为有着共同目标集合的组织的聚集,包含了狭义的企业与广义的企业,远景与使命,组织与职能,以及所有信息和技术服务、流程和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基础设施的技术架构。企业架构是承接业务战略与信息战略之间的桥梁与标准接口,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核心。
企业架构实践是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工具,有助于确定制造业企业现有,以及未来需要发展成的运作模式。我认为制造业企业架构可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蓝图主要基于三点的考虑:
1)、企业架构提供了管理层如何从原有状态到达期望状态的途径。
2)、阐明企业的战略,并区分战略与战术。
3)、帮助企业明确所处的地位,确定需要通过哪些努力来实现企业目标。
重塑企业架构可以帮助企业有更为合理的治理途径。许多组织所面临的挑战是实现从以IT为中心的视角(通常与传统的企业架构活动相关)飞跃到企业的日常运作。我强烈支持以企业架构作为工具与技术,将其应用到日常运营中时,企业需要以运营架构的概念的新术语进行思考。在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运营架构以信息领域及其企业架构活动为准则,但又将其转化使之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
企业不论何时开始实施卓越运营,都必须将人、流程和技术结合起来,基于这个观点,制造业的卓越运营的实践需要包含资产管理,资产性能管理,企业质量管理,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工业能源管理以及制造运营管理六大支柱。
由于这些“支柱”中的每一个都依赖人们使用技术执行各个流程,所以所有元素对于与卓越运营相关的战略和战术的执行都至关重要。重塑企业架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如何彼此协调与配合,企业架构为卓越运营战略提供平台。
创新科技在制造业的承诺,是如何从现在到未来付诸实现的过程。对于所有希望转型升级的制造企业,需要管理者全面了解前沿技术与关联性,利用现代企业架构与治理,重新定义制造企业,抓住智能制造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机遇,不仅仅为实现获得更为高效,智能与高利润的服务与产品,而最终在这样一个工业互联网与数字高度发达的时代,实现数字与文化的共融。我们会将运营架构看作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融合的最高点,中国制造业必将会通过重塑企业架构强化治理来实现智能制造的数字转型。
03 注重智造的人文建设
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从科技到商业的转换与发展中,文明似乎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而我们的文化似乎在这场大规模的文明建设下逐渐消失。在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时代,数字与文化之间绝非冲突,而是共融。避免文化的消失,需要我们注重智造人文的建设。
创新的灵感来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不同的团队,不受任何规模或等级的限制。站在前人的数据和经验的肩膀上,再加上自己的实践,就有可能实现创新的想法。创新文化的打造要依赖集体智慧,形成集体创新。组织架构的调整和变革、跨团队、跨部门、跨领域的集体智慧可以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理念。
智能制造的绚丽的未来需要我们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协作,跨界,强化组织与文化的创新。在不断打破知识领域边界、实现创新的同时,传统产业管理人才与互联网信息人才如何搭起创新班子,核心在于管理团队与人才建设的创新与融合。
中国每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和千万级的工程师人才优势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下并没有充分发挥优势。人才与经济发展结构上的不对称极大阻碍了创新。中国劳动立人口数量下降影响制造业的同时,催生了对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强烈需求。互联网自下而上的大众创新平台激发了大众的创新热情和潜能,这是提供产业转型和重塑最好的机遇,它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繁荣至关重要。做事和管理最终是一种交易。
制造企业还需要新的福利模式来吸引并激励人才。灵活的工作制度、代办服务、轮休以及允许员工自由支配时间从事副业等制度,已成为高科技公司的标配,而制造企业越来越需要这些新的福利制度。管理团队知识结构多元化和跨界化后,如何可以做到大家尽快进入“状态”实现“交易”是⼤家所需要关心的。交心,要交流,交流先要合流。
所以,未来企业强有力的管理班子除了知识能力跨界融合之外,管理层必须先要合流,合流实现同流,同流才可以交流,通过交流实现交心,最后实现不断的创新交易。
加速创新,放眼未来,走向全球,不要仅仅着眼于局部或区域经济,还要把大数据与创新做本分、做厚道,让创新互联网成为中华文明驱动力。要注意的是,在高速发展文明的过程中不能抛下了我们的文化,让智能时代的新人文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加速器。
04 注重新科学与新科技的运用
行业自身的产业链融合、体系重构以及跨行业知识是制造业创新的三座大山。制造企业需要通过理解智能制造中核心科技的“三驾马车”,即工业大数据,工业物联网,以及资产智能的相关技术,实现快速、有效和成熟的决策能力,让科技在企业数字化变革上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信息化将与自控系统、工控系统、自动化等多交叉技术领域融合,尤为重要的是基于组织运营管理体制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企业要从信息系统建设转向数据应用分析。
智能制造企业要不断持续定义与理解大数据与工业的关系,掌握核心技术与特点并且发展演变过程和商业应用,帮助企业去理解他们和传统的大数据的不同和相似之处之后,更好的用好“工业大数据”。
工业大数据給了我们一个看世界的新角度。360度全景的数字视角可能给我们带来些新的优势,这就是所谓信息技术成为创新驱动核心动力的来源。企业要在量化软件应用创新的同时根据细分行业在引入了新的功能特征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工业大数据落地。垂直行业的大数据发展是云计算的平台的春天和机遇。
很多的创新精神和软件应用都离不开数据的使用和生产。工业大数据应用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工业自动化设备的大数据收集、监控操作以及智能运营的趋势与实时分析。大数据业务除了让我们的企业更好的做好预测性分析,还能助力实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落地。
工业物联网好比一场全民竞赛,从汽车制造到医疗设备制造,从流程到离散,充满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连接资产这一概念对于那些想要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制造商而言,或许是一张温床。目前为止,这一概念虽然至今还未得到广泛接受的地步,但是得到了不少科技类公司的倡导。企业用来生产和提供商品服务的那些资产或设备,我们在实施智能制造的过程中都认为是基础设施的工作。
通过对“资产”的连接,全面了解其性能,这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可以够感知并回应到从当前的性能,产品的设计与配置,原材料,内部环境影响,外部客户要求的变化,供应商绩效来预测未来的成与败。
智能制造的产品的核心是不断变化的“物”的属性,是智能、连接产品不断扩展的功能及其产⽣的数据,智能制造在学习互联网的差异的同时,了解并且运用工业物联网的相关科技对未来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工业物联网连接的是“物”,连接的是企业的“资产”。夯实制造业全供应链的资产管理是落地智能制造的必经之路。在ISO5500/国标等同转换中明确了智能工业时代的“资产”包括了这其中包含了实体资产,也包含虚拟资产、类似流程、文档、知识、人才等。因此,健康的资产是企业业务健康运行的基础。
企业可以根据资产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生产现状,通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建立起完整的智能资产设备管理和治理的机制。例如,通过对“资产”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以资产绩效管理。作为现代卓越运营的一个核心策略之一,智能制造企业期望达到峰值性能一定与他们使用的全部资产的状态管理能力有关。
05 注重科技与产业全面融合
当我们跨步进入工业4.0和智慧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做到人人互联、物物互联、产品与服务互联、公众与政府互联,全产业链环节都要有竞争力。效率不仅是成本,更在于要有一本万利的潜能。经营模式的创新必须与生产方式紧密结合,具有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科技的关联性不仅仅是要关联企业信息系统的孤岛,更是跨越划分信息数据边界。
当通过科技使得各种数据紧密关联起来的时候,企业的判断将会更加准确。智能制造的创新与转型之路应当以新中国成立百年之季为时限,以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全渠道参与,明确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与定义为出发点,通过联系最为紧密的两化融合与技术指导体系,理解创新技术与产业从市场需求到生产与服务等的关联与落地,注重制造实现跨产业,跨园区,跨文化的全面融合。要在有关各方行业、产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促进科技与产业推进可持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