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波:寻找天空

沿着共和新路向南,过场中路上高架,那段匝道,除非夜间,一直处于缓慢排队状态。好不容易爬了上去,就是异常繁忙的南北高架路,这里是全城著名的拥堵段,在路况图上哪怕全城只剩下一个红色段,那也必是这里无疑。

还好,再向前几百米我就与那淤塞的车流分道扬镳了,向右,向西,沿匝道加速开上了中环高架路。这里地处南北高架和中环高架的交汇点,下面又有高架铁路穿过,中环处于最上层,距地面足有三四十米。加上那个方向又没有什么太高的建筑,从匝道开上中环高架时,正好仰望大面积的天空。

此时正直临近傍晚时分,离日落大概还有半小时的光景,远方的天空中层云密布。虽然看不到太阳的实体,但它的光芒从云缝间一束束挤出来,喷向大地。那情景简直让我窒息,又让我热血沸腾。这一生从没有见过这么大面积,这么清晰,这么有力的光芒,从前只在一些反应宗教主题的西方油画上看到。眼前的画面又远比油画中的更立体,更身临其境,更浸入全部身心。我的耳边仿佛响起圣母颂的旋律,响起管风琴那明亮而厚重音色,心底顿生一股暖流,仿佛沐浴在一种神圣的介质中。

我特别想留住这千载难逢的画面,特别希望堵车,好让我好好拍几张照片。可偏偏事与愿违,眼前的中环却是异常的通畅。不过我还是忍不住摸起了身边的手机,用一只手紧张地拍了两张照片——由于无法调整曝光,我知道连我感受的百分之一都没有拍出来。

那壮丽的景象转瞬即逝,我望着在云层里穿梭的太阳,预感到这个傍晚将会有漂亮的晚霞,于是不觉间加快了车轮的速度。

到家停好车,还好,还没有日落。我急切地想找个位置看夕阳,此时才发现,这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首先面对的是一排高楼,步履匆匆地走过去躲开,又是一丛丛的大树,看到的只能是30度以上的天空。我又尝试沿着另一条路向后退,又是新的楼和新的树,始终看不到天边。

一直走到一座桥边,我知道不能再走了,已经来不及了。我无奈地凭栏回望,又是楼和树,依然看不到天边,只看到楼边枝叶后面婆娑的一团火。

那团火在降落,在熄灭,我的心中却油然升起了另一团火,那是因寻找天空而不得的懊恼。

何晓波:从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最近读了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这是一部不一样的近代史,里面有很多信息和观点是从前不曾知的,尤其是观点方面与一些大陆学者是不同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他在本书的导读中就指出了他并不赞同的书中观点,并提出批评。

在蒋廷黻与沈教授之间我更信任前者,蒋廷黻生于1895年,16岁赴美求学十余年,学过历史、新闻、政治,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在南开和清华任教,后来又在国民政府从事外交工作。相比之下,沈教授的经历就苍白得多,1937年生于上海,至少年轻时没出过国,曾经接受的历史观教育与我是差不多的。

本书第一章说的就是鸦片战争,先是介绍了在那之前外国人在中国的境遇。那时大清实行一口通商制,就是外国人要与中国人做生意,必须在广州进行。而且不是全年,只有夏秋两季才能进入广州的十三行交易,其余时间外商们要去澳门过冬。他们在广州期间也有很多限制,不能坐轿,不能出游,不能带兵器,不能携妇,不得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货物交易也没有固定的关税,随由官吏任意开价。涉及到外国人的治安案子当地也不愿审理,尤其是当外国人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时,更是极力推诿。基于以上诸多不便,外国人想与朝廷谈判通商规范,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林则徐禁烟,英国人派兵的事就不说了,大致与先前所听故事出入不大。说说战后的南京条约与虎门条约,其要点:第一,战争赔款;第二,割香港;第三,五口通商;第四,协定关税;第五,英人享受治外法权;第六,中英官吏平等往来。

这其中的战争赔款是最明确的损失,这是让中方官民共痛的,而其余几条就很难说吃了什么大亏。 比如说割香港,当时包括朝廷在内没有几个人知道香港是什么,在哪里。听说要割地,人们都很难过,但得知要割香港时,都哭笑不得,觉得这英国人也太没眼力了,那么小,又没有任何商业和军事价值。严格来说英国人当时大概也没想什么领土要求,只不过是为做生意方便找一个栖息之地。

再如协定关税,其实朝廷所得比原来还多了,只是当地的贪官没油水可捞了。当然,这对朝廷也有负面影响,就是以贪治官的手段被削弱了。

还有治外法权,这是正中当地官员的下怀,本来就不愿管你们,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不管了。

据说当时朝廷最怕和老百姓最讨厌的是五口通商这条,开放的门户多了,朝廷觉得不安全,老百姓的排外心理受到了挤压。但实际上这是一次被迫的改革开放,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应是正面的。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的失败,从宏观的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除了人们的战败屈辱感之外,并未给中国带来多少不好的影响。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并没有形成反思的社会氛围,更没有要改变社会的意识,仍然还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地自大自狂,闭关锁国,盲目排外,这其实是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本书作者认为,随后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朝野觉醒的里程碑。领队谈判的恭亲王认清了国际形势,欣然地答应了外国人长江通商和北京驻使的要求,由此向近代国家迈进了一大步。用本书作者的话说,就是“所痛心的是这种新精神没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之时而出现于二十年后的咸末同初。”

两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得出三个结论:

一、西洋的军器和兵法远在我们之上。

二、西洋人愿意卖军器给我们,而且愿意把造军器的方法给我们。

三、西洋人守信义,所以我们必有办法对付他们。

基于以上认识恭亲王订了新的大政方针:

一、以夷器对付夷人,买西洋军器,请西洋教官,这是自强之道。

二、在自强没有达到预期时要谨守条约以免战争。

于是在恭亲王的领导下,在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协助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最初只是想国防近代化,但发现这需要制造业近代化,进而需要矿业近代化,需要交通近代化,需要能源近代化,技术近代化,教育近代化……最后发现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结果发现走不下去了。

第一个意识到我们学西方不止是学科学、学技术,还应该学习他们的文化,学习他们的制度的是留洋做公使的郭嵩焘,他力劝李鸿章扩大留学生的学习范围,这引起全国士大夫的谩骂,说他是汉奸。因为中国的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

于是,一度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像一搜艰难行进的巨轮一样在重重阻力下缓缓地停了下来。

后来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国家和民族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摆到每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仁人志士面前。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运动之后的救国救民第二方案,其主旨是变更政治制度,目的是改君主立宪。康虽托孔子之名及皇帝的威严,仍旧失败,因为满清皇室及士大夫阶级和民间的顽固势力本极雄厚,加上西太后的支助,遂成了一种不可抑遏的返潮。

戊戌变法的失败,至少在间接上造成了西太后企图利用义和团来抵抗西方势力的向八国宣战。“在一定意义来说,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救国救民的第三方案,不过是与世界潮流相悖的,其惨败足以说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这是本书作者蒋廷黻的原话。

读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我觉得蒋廷黻的这部《中国近代史》简单地修改一下时间、人物和事件名词,再把书名中的“近”改成“现”,完全可以变成一本新书出版。

付晓波:天下无穷人,地上无病人

两天前随单位同仁一起参观了位于浦东某地的“原能细胞产业园”。一个很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几座剔透的高楼分布在一片绿树成荫的空地上,环境很好。大楼里面窗明几净,设施先进,走在其中恍若置身未来世界。一个年轻的女讲解员腰间挎着不知是什么电子设备,手里捧着一个iPad,颈间戴着耳麦,她带着我们步入一个又一个展厅,哇啦哇啦,不厌其烦地讲解着。

我这人向来听讲能力差,加上环境嘈杂,小喇叭中传出的声音又失真,所以我几乎什么都没明白,对她讲的高科技一无所知,直到从那里出来都不知道这园区是什么产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只是在回来的大巴上,听到几个同事聊天,说这是有钱人的游戏云云。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丝好奇,回到家上网查找,对这个“原能细胞产业园”有了些了解。

我看到一篇文章中说,随着现代生命技术水平的发展,可以将自身优质健康的细胞存储起来,等到身体需要之时,再经过体外培养扩增回输,加强身体的抗病能力,改善亚健康,预防延缓器官衰竭防癌,或是直接杀伤癌细胞,帮助身体调理免疫系统,起到预防肿瘤增强免疫力同时抗击癌症的双重功效。

这里说的“细胞储存”,我能想到的就是利用液氮极速冷冻,保鲜保活。“扩增”应该也不成问题,培养分裂就是了。但怎么个“回输”我就搞不懂了,是器官移植?

继续阅读“付晓波:天下无穷人,地上无病人”

付晓波:把人当人,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最近看了许多叫人心堵的视频。

视频一:几个年轻城管围打一个卖菜的老太太,一旁是一个推车,散落一地的蔬菜。不知道事情的起因,我们暂且按照最不利于那被打老太的方向来推测,也就是她摆摊占道,影响了市容。几个城管过来驱赶不走,于是动手扔菜,惹怒了老太先动手,几个城管奋起还击。一个弱老太,还能怎样?几个壮汉,就那么忍心去殴打?扔人家的菜,本身就是带有侮辱性的行为,还以多欺少,以强欺弱,如何下得去手?

视频二:一个胖女子,旁边几个跟班的,一律穿着黑色制服,像一群打手簇拥着黑老大,杀气腾腾地走进来。进门“打手”趾高气扬地介绍那胖子:“这是我们的谁谁谁”然后那谁谁不可一世地训话,恶狠狠地斥责,一旁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我还以为是哪个黑店老板在训她的奴隶,却原来是某学校的学生干部在检查宿舍。

视频三:几个大汉闯进一个男子的住处,问那个坐在床上的男子是不是叫什么什么名字。那男子说是。又问他为什么不打疫苗。男子说就是不想打。接着就不由分说,几个大汉冲上来像劁猪一样将那男子按住,强行打了疫苗。

视频四:地铁站台上,一个地铁工作人员强行将一个年轻女乘客拖下地铁车厢,女乘客拼命挣扎。那工作人员不依不饶,野蛮拖拽致使年轻女乘客衣不蔽体。那女子顶多也就是违反了乘坐守则,车上吃东西,不戴口罩之类的,她又不是具有现实威胁的歹徒,至于如此死气白咧无视人的尊严吗?

继续阅读“付晓波:把人当人,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付晓波:说说执行力

我们特别热衷于一个叫执行力的东西,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村官科长,在大会动员、小会部署时都要讲究执行力。事实上,在提拔下属时,官员们所看中的除了忠诚度那就是执行力了。

所谓执行力,就是执行上级命令,贯彻上级意志,实施上级计划,完成上级任务的能力。从人的本性来说,任何人都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领导者希望下级有很强的执行力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如果一个体系中的所有环节中的人员都有很强的执行力,那么这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就会很高。

继续阅读“付晓波:说说执行力”

付晓波:说说“立棍儿”是怎么回事

小时候,生活在东北的农村。那时总有各种级别的小霸王,乡中有,村中有,学校里有,每个班级也几乎都有一个小霸王。那时人们把这些人当小霸王称作“立棍儿”。

乡中的“棍儿”二十来岁,方圆几十里远近闻名,经常被母亲们用来吓唬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哭闹时,就会压着嘶哑的嗓音说:“别哭了!再哭陈二来了呀。”这是很有效的,那孩子会立刻收住哭声,瞪着惊恐的泪眼四下张望着。

那陈二的活动行踪不定,神出鬼没,好像总是以打架为业。而村“棍儿”的活动范围只局限在村里,其事迹中也多以偷鸡摸狗没人敢管的情节为主。在学校的每个班里也总会有一个人人害怕、人人想躲的主儿,他们则是以蹂躏他人为乐。记得班中有一个家伙,每看完一个电影,必把片中敌人的酷刑对班上地富后代用上一番,什么辣椒水、老虎凳,应有尽有。这个“班棍儿”有几个跟班儿的,积极地配合他作恶,每到此时,教室里惨叫声、狞笑声响作一团。

继续阅读“付晓波:说说“立棍儿”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