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琦:我的个人文章汇总

蒋琦:小说是对形色生命状态的多维探究 ——读林那北的《校医杜常宝家》和《镜子》有感
蒋琦:周邶风,寄生在当代高校的祥林嫂? ——读阿袁的《烟花》
蒋琦:监考有感
蒋琦:樱桃红熟,翰墨香飘——谷城县城关镇樱花谷杯书法展侧记
蒋琦:关于未来的期待和忧患
蒋琦:世界动荡不安,爱情也一样 —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蒋琦:看那大河弯弯

蒋琦:宅中读书记

立春过了,雨水过了,惊蛰也倚马可待,春天以时不待我的步伐来了。院子里不知哪家的猫,每天早晚发出尖厉凄苦的叫声,对躁动的春心、难耐的孤独毫不掩饰。仔细听,那声音里有呼唤有期待,也有委屈和愤懑。

田野里,二月的春风已开始殷勤地裁剪春色,碧绿的柔枝,热闹的桃杏,啾鸣的鸟雀:万物都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破土而出,舒展筋骨,跃跃欲试——终究,它们才是春天的主角。而我们,随时可能被剥夺被驱逐被圈禁,哪怕仅是一个旁观看客的资格!

身体被宅在狭小的空间,眼睛却忍不住滴溜溜乱转,想借着那一扇窗瞅瞅外面的光与影。窗外,横七竖八逼仄立起的楼房早已遮住了远山近水,风景在山林,在郊野,在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去年今日的相片和朋友圈里,在大疫当前众生谨慎的想象与期盼中……

心有不甘,如此枯燥地打发时光,就好似把一盘粉嫩新鲜的三文鱼刺身直接倒进垃圾桶,实在舍不得。幸好,还有书,人类最有意义的发明。宅家的时间,除了打理好一日三餐,对丫头的必要陪伴外,指缝间的时光几乎全部拿书来填补。

继续阅读“蒋琦:宅中读书记”

蒋琦:春服既成,何时浴水舞风?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文字的大意是说:暮春时节,天气变暖,已经可以穿春天的衣服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边洗一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庚子年的元宵节,前所未有,终生难忘。没有让人肚胀胃烦的满桌盛宴,没有推杯换盏张灯结彩的热闹喧哗,简单到寒素,普通甚于日常,我大抵把它给忘了。

继续阅读“蒋琦:春服既成,何时浴水舞风?”

蒋琦:站在春天迎接希望

今天是庚子年的立春。清晨,阳光明媚,一觉醒来,鸟雀在窗外叽喳欢叫——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已翩然而至。

鸟雀的叫声格外的清脆,还有谁家孩子传出的哭闹。曾经,这婉转的莺歌燕语被层层淹没在滚滚车流喧嚣闹市中,匆忙的现代人已久不得闻。一场来势凶猛的疫情迅速席卷,高速旋转的中国、繁华繁忙的武汉、曾经车水马龙的谷城统统按下了暂停键。春天如约来临,希望是否也如一束强光,照进惶恐不安的现实?

继续阅读“蒋琦:站在春天迎接希望”

蒋琦:承恩寺的一池锦鲤

2019公历年的最后一天,我约上二三好友驱车来到承恩古寺,辞旧迎新的特别时刻,在千年古刹的苍松翠柏古殿钟楼间走一走,似乎很契合那一缕缕忧患与希望、遗憾与期待、萧瑟与饱满夹缠共生的复杂心境。

车子穿过县城拥挤的街市,穿过乡村开阔的田野,渐渐驶进群山环抱的幽深处。冬日的承恩寺,更多了一份肃穆静寂,古树挺立成参天之势,苍翠依然,并不为季节的风霜更迭所动。一个月前满树金黄尽显华贵的银杏树已落尽了黄叶,唯余光秃秃的枝干向天伸展着,好像在隐喻:大凡奢华光鲜的事物都不耐久,会很快地风流云散。

继续阅读“蒋琦:承恩寺的一池锦鲤”

小说是对形色生命状态的多维探究 ——读林那北的《校医杜常宝家》和《镜子》有感

小说和生活的关系就好比照片和生活现场的关系,这个比喻是切合且明了的。一张上乘的相片,是摄影师运用光影构图的技巧,凭着长期积淀领悟的艺术感觉,对现实删繁就简的处理,并加以后期处理而呈现出来的。当然还有跋山涉水的奔赴,以及对适宜光线角度的等待守候。同样的生活场景,不同的人拍出的相片往往千差万别,原因大致就是这三点:拍摄技巧、艺术感觉和后期制作。

小说也是这样,纷繁复杂的生活就是小说的丰富素材。但切入的角度、材料的裁减、人物的塑造、背景的营造,以及投射的哲理意味,都需要写作者长期的刻苦训练和持续的艺术领悟,最终借助想象力的翅膀,让文字挟着人物和思想飞翔,形成小说。小说是艺术,它不是生活的简单复述和再现,它着力通过艺术的手段,对困在世界这个牢笼中的各色生命进行多维探究。

继续阅读“小说是对形色生命状态的多维探究 ——读林那北的《校医杜常宝家》和《镜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