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研究所对瑞德西韦申请专利意义几何?

昨日在微信里看到几则有点劲爆的信息,一则是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20年02月04日发布的“我国学者在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筛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报道,里面提到:

对在我国尚未上市,且具有知识产权壁垒的药物瑞得西韦,我们依据国际惯例,从保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1月21日申报了中国发明专利(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并将通过PCT(专利合作协定)途径进入全球主要国家。如果国外相关企业有意向为我国疫情防控做出贡献,我们双方一致同意在国家需要的情况下,暂不要求实施专利所主张的权利,希望和国外制药公司共同协作为疫情防控尽绵薄之力。

来源:http://www.whiov.ac.cn/kyjz_105338/202002/t20200204_5497136.html
我国学者在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筛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另一则是微信里在传的一张时间显示为2020年02月04日“进口药品通关单”,表单上显示,瑞德西韦是产自美国的,经查该药是吉利德科学公司的。

瑞德西韦进口药品通关单

再者,微信里流传记者对美国吉利德公司员工刘茜的采访录音:

对上述信息,我谨慎的通过以下方式查证了一下:

  •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该页面公开了瑞德西韦(英文名:Remdesivir)结构、分子式及日期等信息

来源: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compound/Remdesivir
Remdesivir
  • 谷歌专利(Google Patents)

在谷歌专利中搜索到一篇题为“治疗沙粒病毒科和冠状病毒和病毒感染的方法”(The method for treating Arenaviridae and coronaviridae virus infection)的专利

来源: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CN108348526A/en
The-method-for-treating-Arenaviridae-and-coronaviridae-virus-infection-Google-Patents

该PCT专利权利要求书第63项内容为:根据权利要求39-6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冠状病毒科是由冠状病毒科引起的(according to the method described in any one of claim 39-62, wherein the Coronaviridae infections are by coronaviridae Virus causes.)

该PCT专利早在2016年9月16日已经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排除台湾和韩国),国内对应的专利见下图。

来源:http://pss-system.cnipa.gov.cn/sipopublicsearch/patentsearch/showViewList-jumpToView.shtml
文献浏览

虽然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申请的是产品用途专利,而美国吉利德科技公司申请的是药物的方法专利,两者在理论上并不冲突,但不能等量齐观。如果此药物的专利用途是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的,则因违反《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情形而不能取得专利权。如果是被用来制造药品,但因其还在体外试验阶段,实际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临床应用。况且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2019-nCoV) 与非典(SARS-CoV)相似度很高,关键是美国已经制成成品并在临床上使用。

专利保护虽然具有地域性,但因在相同或相似领域使用公开及成分公开,会导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提交的“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的发明专利失去新颖性和创造性而不能被授予专利权。即使该产品用途专利通过绕开美国核心专利取得专利权,通过无效宣告请求也无法宣告专利无效,也会因为其保护范围和局限性的限制,无法达到如有些报道所说的相互交叉授权制衡的效果。

口罩涨价的是与非

近来,网络上流行一个搞笑段子说:“猪肉永远没想到,它居然败给了口罩。口罩永远没想到,它居然成了年货。”可见,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口罩成了大众消费品。

伴随而来的口罩价格飞涨引发大众对商家的声讨,除民众外不乏知识精英、网络大V等。《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中写道:

什么叫“发国难财”?现在把口罩卖高价就是。我的一个同事在其居住的社区小超市里看到平时不到十块钱的一包口罩,今天卖到了50块钱。网上还有各种“天价口罩”的展示。赚这样的黑心钱,是要遭报应的。

胡锡进的微博截图

只有中世纪的人才会认为商品交换应当根据物品的固有价值来进行。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上,只有允许自由涨价,才能快速增加市场供给,在口罩短缺的情况下强行压制价格与减少供给之意无异。

这种利用利用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发财的行为俗语称为发国难财,这种道德上的约束和谴责在经济学上根据站不住脚,然而却成为打击商业的合法借口,通过这种方式干涉自由市场的成为正当理由。我们一边喊着市场经济,一边做着计划经济。批评口罩价格暴利的都持有双重逻辑。

有人引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8号第六条:

违反国家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有关市场经营、价格管理等规定,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依法从重处罚。

1月29日,新京报微博发布了《北京丰台一药店10只口罩卖850被罚300万》的报道,评论叫好声一片。

新京报的微博截图

春节假期,工厂停工,工人放假,产能本来就少。再加上民众的恐慌心理和媒体的宣传(每4小时更换口罩)导致消费者大量屯积,让本以稀缺的口罩产能雪上加霜。此时更好的方式是实施财政转移支付,通过政府补贴、政府采购或社会捐赠的方式来解决。

对商人来说,质量可靠、公平交易、说话算数是对商人的要求,但道德不是。只要商人在疫情期间不囤积居奇,不哄抬物价并正常发货 ,让口罩价格在短期内自由波动能刺激产能,让商人自由的开展业务所带来的好处远大于抑制价格的危害。

戴慕竹:神秘门派的神秘拜年

笔帅工作室在江湖上是个神秘的门派,很大程度上,是笔帅本人我行我素、亦正亦邪的行为导致。传说他精通各门各派的武学,他管自己的工作室叫“藏经阁”,藏书7000册,名家签名本若干,好酒好茶应有尽有,上至过亿身家的总裁,下至贩夫走卒都到过笔帅的工作室,啜茗把盏,时事与风月,一并畅谈。而且笔帅本人帅比潘岳。

继续阅读“戴慕竹:神秘门派的神秘拜年”

戴慕竹:在做书中沉沦

燕姐沉思良久,才提笔在给刚从远方归来的若邻的明信片上寄语:愿世间美好都与你相遇。一笔一画,静穆而飘逸,像去年绍兴冬夜里落的那一场雪。频频回首,虽酒徒词客俱老,而花雕醉人,一洗从前懊恼,也觉风华年少。上一个月燕姐去了一趟宏村,正是秋杪落木的时节。看她所拍的照片,秋色都溢出来了。因绍兴之后,我做了一套明信片;而宏村一行,燕姐所见皆美好,于是寻思着挑出十一张照片,再配上她自己的诗,邀我设计出一套明信片。

普普通通的明信片自是难以匹配宏村的秋色,岁晚来时,燕姐缓步古村落,跫音细碎,惊醒前世梦境,点点滴滴总成相忆,非亲身经历者不能体悟。我一时缺了灵感,便搁置了两天。夜晚读《奥义书》累了,顺手从博古架取下一饼“白牡丹”,掰了碎瓣煮在水中。“白牡丹”是由皮套装着,四周缝了线。我把玩在手里几分钟,杯子里的水渐呈金黄色,灵光一闪——顿时开了窍。

继续阅读“戴慕竹:在做书中沉沦”

小说是对形色生命状态的多维探究 ——读林那北的《校医杜常宝家》和《镜子》有感

小说和生活的关系就好比照片和生活现场的关系,这个比喻是切合且明了的。一张上乘的相片,是摄影师运用光影构图的技巧,凭着长期积淀领悟的艺术感觉,对现实删繁就简的处理,并加以后期处理而呈现出来的。当然还有跋山涉水的奔赴,以及对适宜光线角度的等待守候。同样的生活场景,不同的人拍出的相片往往千差万别,原因大致就是这三点:拍摄技巧、艺术感觉和后期制作。

小说也是这样,纷繁复杂的生活就是小说的丰富素材。但切入的角度、材料的裁减、人物的塑造、背景的营造,以及投射的哲理意味,都需要写作者长期的刻苦训练和持续的艺术领悟,最终借助想象力的翅膀,让文字挟着人物和思想飞翔,形成小说。小说是艺术,它不是生活的简单复述和再现,它着力通过艺术的手段,对困在世界这个牢笼中的各色生命进行多维探究。

继续阅读“小说是对形色生命状态的多维探究 ——读林那北的《校医杜常宝家》和《镜子》有感”

蒋琦:周邶风,寄生在当代高校的祥林嫂? ——读阿袁的《烟花》

读完阿袁的《烟花》,正是一个夏日午后。窗外,阳光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草木低首垂腰,路人行色匆匆,躁热与焦灼控制着众生——环境仿佛总有引导命运的力量。

祥林嫂,这个名字不自觉地窜进脑海,尽管她与《烟花》中的主人公周邶风看似完全迥异的两类人——不同的社会图景、不同的教育背景,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一个高校里的外语教师,怎么会有交集和相似之处?但思绪还是不由自主地牵引着我向那里走去,或许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结局:跨越百年的两个中年妇人,最后都惨死了,一个被封建礼教和贫苦生活给生吞活剥,一个被紧紧缠绕的空虚寂寞活活勒死,在看似无路可逃的命运牵引下,她们都死得相当惨烈。

主人公周邶风的名字颇有寓意,高明的作家会在人物名字上下些功夫,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加以暗示,为我们解读小说提供线索。

继续阅读“蒋琦:周邶风,寄生在当代高校的祥林嫂? ——读阿袁的《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