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琦:我要抱住你的脚挠痒痒

蒋琦:我要抱住你的脚挠痒痒

晚上临睡前刷牙时,越突然来了精神,一脸坏笑地凑在我耳边低语:一会儿,我要抱住我爸的脚挠痒痒。她两眼贼亮,笑意在脸上翻波涌浪,仿佛她已经抱住了那双臭脚挠啊挠,这头她在得逞后肆意狂笑,那头他在使劲乱颤拼命挣扎……见我不语,她补充一句道:你等着瞧!

嘘!她用食指封唇,示意我不要声张,然后蹑手蹑脚步至门口,耳朵贴着门探听里面的动静等待最佳时机。突然她猛地推开门窜至她爸床前……片刻后,传来丫头清脆的爆笑,她重返我身边抱怨道:我爸太警觉了,我刚一走近床前,他就霍地收起脚坐起来。接着还手脚并用地向我展示刚才的情形,虽未完全得逞也相当得意。看来这个把戏并非今天首演,她要捉弄的对象已成惊弓之鸟。 继续阅读“蒋琦:我要抱住你的脚挠痒痒”

王博远: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

汉献帝能够和平过渡将皇位禅让,这是于刘氏于曹丕乃至于国家均为最优的选择。自董卓进京杀少帝立刘协始,皇帝并不掌有最高统治权,且其实力与董卓等权臣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那么按此不平衡状态继续发展,刘协与少帝的结局不应有不同,且每次弑君都是对国本的伤害。如果赤壁之战的结果改变,那么曹操可以提早结束这种失衡。 继续阅读“王博远: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

王博远: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位不逊于黄河。夏朝时国君太康被羿驱逐,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可见如果历史上确有夏朝存在的话,其国都应位于洛水附近。

历史上另一典故便是司马懿承诺不杀曹爽,“指洛水为誓”,曹爽作为一个不读书的草包,对前汉吕禄交出兵权后诸吕的下场一无所知,马上相信了司马懿的誓言,以为可保一世富贵,结局自与吕禄相同。 继续阅读“王博远: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王博远:从孙权割据的历史看国家利益与历史潮流

孙权在江南守住父兄基业几十年,于其家族利益而言自是好事,然而这种割据破坏了国家统一,却对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割据便意味着内耗的持续,三个国家要将大量的资源继续投入战争,人口损耗自不必说,用于休养生息的资源也会缩减,这是外族内迁的天赐良机。 继续阅读“王博远:从孙权割据的历史看国家利益与历史潮流”

王博远:《报任安书》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暗含因果关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到“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句话暗含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吕相有此困厄经历,于是退而发奋著述,陈舒己志,最终写成《吕氏春秋》,得以流传。

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这层因果关系是显然不成立的。《吕氏春秋》属于汇编作品,而非吕不韦一人独撰。该作品动用了吕不韦大量的门客资源及金钱资源,而只有其在秦国相位时才掌握这些资源。相反的是,随着其黯然迁蜀,门客凋零,最后饮鸩自尽,其所掌握的资源是萎缩的。如果其自始至终被幽困在蜀地,则不可能“世传《吕览》”。 继续阅读“王博远:《报任安书》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暗含因果关系”

蒋琦:秋日登薤山(含朗诵)


正是秋高气爽、云层通透的时节,我再次登上了薤山。记忆中,春秋时节很少来薤山,大多是在炎炎夏日登山以求消暑之效。俗人如此功利,薤山却在寒来暑往中独自妖娆,独自沉醉。

上山的时间选在秋日午后,碧空如洗一览无余,没有波诡云谲勾心斗角,倒像个毫无私心杂念的智者坦荡着襟怀,让众生领略那无私无畏的悲悯情怀,让人不禁要抬头多看几眼那涤荡人心的靛蓝色——纵然心中有再多的郁积和阴暗,想必也会在此刻被它拨亮。

驶进景区大门,目之所及一派郁郁葱葱。车沿着林荫夹道的盘山公路爬行上山,阳光透过枝桠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来,光影轻轻颤动,仿佛印象派画师在随性挥洒,又好像顽皮的孩童在轻盈跳跃。摇下车窗深呼吸,沁人心脾的温润清凉直抵鼻息腑脏,带着青草的香味。 继续阅读“蒋琦:秋日登薤山(含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