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慕竹:中午吃什么


早上我一般不会纠结吃什么,无非包子和馒头,如果久而生腻,那就点缀粥和肠粉;晚上的膳食我也没太多讲究,工作劳累了一天,煎个蛋,煮个面,再烫几根青菜,也能解解乏。唯独太阳在子午线上方的时候,就确实颇费踌躇了。那是承上启下的一个时间段,上午的能量消耗殆尽,下午的弹药亟需补给,吃什么,就成了大问题。而恰恰加缪也发话了:在思想的正午,反抗者为了承担共同的斗争和命运,拒不接受神性。这么一来,沾上一丝哲学意味的“中午”,就不仅仅是吃什么的问题了,而是“怎么吃”了。


以下是我今年生日收到朋友赠送的“生日书”,照例作文记之:《记得当时年纪小》《文征明集》《容斋随笔》《黑客与画家》《天风阁词选》《梁思成的作业》《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唐才子传校注》《唐语林校证》《百年孤独•复刻版》《畅销的光与影》《陆机集校笺》《抱朴子内外篇校注》《内观》《游彪•宋史三部曲》《魏晋南北朝》。

或许是前一天下单的关系,我收到书的时间大都是在次日午时,即如这本《记得当时年纪小》。六本盈掌小书,童年自述《底色》,两册童谣绘本《月亮粑粑》《月亮走,我也走》,三册无字书《记得》《好风轻轻》《我们的故事》。传统的中国经折装,探索中国人的心灵原乡,寥寥数笔,言短意长。我所看见的,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那抹底色。以《底色》始,以《记得》终。只要记得“底色”,哪怕置身于路漫漫天渺渺,亦不失本心。女友说,打开这本书可以忘掉时间,只记花开不记年。另一本《黑客与画家》,也是午时到的。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美国互联网界如日中天的教父”。放在平时,只要标着“教父、教母”之类字眼的图书,我都会把它买来亲自丢进垃圾桶。但这本书例外,因为作者格雷厄姆是一位想当画家的程序员,我心一软,便放过他了。“画家”没那么好当,假如世上的凡高多了,那画也不值钱了。可格雷厄姆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从哈佛拿到博士学位后,就蜗在纽约的公寓里,但艺术女神并不愿意与他同居,日子过得困窘不堪。他不得不祭出他的原生专业,给别人编程,挣一点生活费。后来他终于想通了,也实在熬不下去了,就成为腰封上的那句话的注脚。

在收生日书的期间,也是上海疫情肆虐之际。偌大一座魔都,众生百相。据闻,在上海闵行区有一对夫妻,疫情爆发后一直栖寓在出租房,冰箱里的食物日益减少,最后剩下30只饺子。有一天中午,妻子突然发现,丈夫鬼祟地躲在阳台,似乎在做着什么事。她凑近一看,错愕立时,然后双腿发抖。原来丈夫捧着碗,在起劲地咀吞着饺子,双颊鼓起,一脸狼狈相。而这30只饺子,还是妻子亲手包的。丈夫怎么也想不到,在这个“正午”,犯了“怎么吃”的毛病,碗里的饺子竟成了“断头饭”。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在缺粮断水的灾难期间,书不但不是必需品,甚至连调料品也不是。这个真相,比疫情还可怕。有时候我会觉得,有一部分读者根本不配拥有那么好的作家。

生日那天,老妈照旧给我发一条信息,让我早上煮两只鸡蛋。女友晚上整了几道小菜,平常日子,浮世清欢。李叔同圆寂时,书四字“悲欣交集”;八指头陀临终前有偈:减余钵中食,息彼人中争,此身尚不有,身外复何营?人间值得,无非那层纸没有捅破。佛本多情。

戴慕竹:666位读者买了这本书

《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历时一年有余,终于“生”下来了。因印数少——限量印刷666本(每一本的后面都有编号)——精装烫金,成本高,因此,书很珍贵,统一只卖不送了;且量少,亦不打算上架当当。购书的朋友可以忽略以下一大段文字,直接拉至末尾。谢谢。

早在《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面世的半年前,已有不少朋友纷纷转账,提前预购。此番盛情,我自然铭感五衷。对于他们,诗歌并不是必需品,那纯粹是发自肺腑的支持与帮助。往大一点说,就是只认准“我”这个品牌,从我手中出来的作品,都是精品。只是让他们失望了,浮浮沉沉寒暑更迭,精品竟告阙如,倒是白发徒然长了几茎。
有时深思,现代人或许并不缺钱,而是缺时间。他们可以利落干脆地买一杯二十块的奶茶,却断然不会买二三十块的书。喝奶茶可以即时得到快乐,但读书只能带来乏味。读书是要耗时的,而且是一整块、连续而不被打扰的优质时间,没有这项保证,读书如同嚼蜡。那么,我做的这本书的内容,是否值得读者同时付出金钱和时间的代价?

继续阅读“戴慕竹:666位读者买了这本书”

戴慕竹:《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 • 序》

《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罗燕燕、李海涛、林晓鹏诗集合著,笔帅主编;精装布面,烫金;典藏版,限量发行666套,每本书都有独一无二的编码;于7月初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16年前,我刚毕业,进入一家杂志社,独立运作出版部门。起初接手一部以改革开放为题材的小说,8万余字。我大致翻了一遍样稿,内容情欲纠缠,格调甚低,文字功力失足于邋邋遢遢之造句烂泥之中。心情极坏,怎么也好不起来,把小说丢开一边。而作者认为我资历尚浅,读不出作品的精髓,于是很愤恨地在主编面前告我一状,说要另换编辑。主编却笑着安慰作者,说交给我可以放一百个心。之后联系出版社,沟通印刷厂,洽谈纸张供应商,一系列的流程走下来,半年光景已过。小说最终得以出版,但并不见佳,我以为。自此深切地体悟到俄国出版家绥青的痛苦的沉思:“单凭感觉和猜测,我也能够明白,我们离真正的文学很远。我们的出版工作中有好的也有坏的,有美的也有丑的,有聪明的也有愚笨的。……”当时工作繁忙,也只是在寂然和幽慵的午后,能够寻一点时间来读《为书籍的一生》。

继续阅读“戴慕竹:《阅读星辰的那个午后 • 序》”

戴慕竹:庚子年做的最后一本书

耕心斋吟稿
耕心斋吟稿

十五年前毕业出道那会,买了一套《张元济全集》。

深知此去经年,前路凶险,随身需要一道“护符”。

时至今日,我的命运与我做的书的命运,一样坎坷。

果然前世做了多少孽,今世则做多少书。

继续阅读“戴慕竹:庚子年做的最后一本书”

戴慕竹:我的个人文章汇总

戴慕竹:罗燕燕谈枕边书
赵敏:你瞧我是蒙古郡主,还是寻常汉家女子?
戴慕竹:【生日书专题】疫情时期的生辰
戴慕竹:神秘门派的神秘拜年
戴慕竹:在做书中沉沦
戴慕竹:【生日书专题】夏至未至
戴慕竹:那些人那些事
戴慕竹:我怎么设计《圆美》
不读书的设计师不是好球员 — 记共青团紫金县委驻广州市工作委员会委员戴慕竹
戴慕竹:【生日书专题】生日的那些事

戴慕竹:罗燕燕谈枕边书

枕边书系列

读书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学历,不分阶层,只需一册在手。本期的嘉宾是《广东教学报》的编辑罗燕燕。她每天周旋于编审、排版、校对之间,繁忙之余,依然手不释卷,令人敬佩。现由请她分享一下她的丰富的读书生活。

  • 看得最多的书是什么?

▶ 与文学有关的。散文,诗歌,小说,尤喜散文,最近几年诗词方面看得多。

  • 您的枕边书是什么?

▶ 《圣经》、红楼梦、董桥系列、《百年孤寂》《查令十字街84号》《金子美铃童谣集》《狄金森诗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最近读的是《郘亭日记》。

继续阅读“戴慕竹:罗燕燕谈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