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常铁:林毅夫教授来南京演讲的随感

听闻著名经济学家、原世界银行副行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来南京演讲,出席“共建长三角新结构经济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战略协议签约仪式”,并作《创新、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主题演讲。这让许多学者非常羡慕,分析新结构经济学攻城略地的秘笈,琢磨怎样如法炮制。

我忽然想起一种企业职位,叫学术经理。多是医养、生物制药行业的企业所需,这种人专业本身不用太牛,关键是人头熟,脑子活,善于宣传、交际、造势和商务策划。有了这种为大老板开疆拓土的先锋军+军师。懂学术的多,懂宣传、策划、营销、媒体的也多,懂企业管理的也多,同时具备的就少了。要做有雄心的大老板(比如名气大的学者、官员、文人、艺术家),一定要有这种杂家,并为他配置团队。

林教授的学问有其价值,从来不可否认,但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更未必值得火速推广,甚至显得很普世。新结构经济学适合处于发展早期的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便于快速达成政绩目标。可一旦吃上这副甜蜜的毒药,就容易上瘾,沉醉于“后发优势”,“有为政府”之说更正中权力阶层胃口。在亚非拉等缺少敏珠、籽油文化基因的国家,甚至导致制度(文化)“锁定”,无法自拔(道格拉斯·诺斯)

克鲁格曼对通过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等,竞相实现腾飞的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亚洲经济的奇迹”十分不屑。克鲁格曼在名为《亚洲奇迹的神话》的文章中指出:亚洲各国的经济增长无非是抄西方作业、多流血汗、多花工作时间外,没有任何奇迹,“如果说亚洲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模式”失败,“亚洲经济奇迹”的争论草草收场。李光耀也不再倡扬儒家文化的价值,他甚至公开表示:新加坡的奇迹不是靠什么儒家思想,而是英国殖民留下的制度和文化。

许多国家和国内许多省份选择聘请林教授指导,国外的需要三五十年的时间看效果,国内的实效已经可以眼见为实、亲身感受。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短板的,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值得肯定。不仅是林教授,每个学者都不太适合指导具体的实践问题。学者也别自卑,就象文艺理论家不一定比初中生会写诗、作画一样。经济学不全是一门实操技术,根本的是研究原理、制度和环境,难为经济学也没必要。同样,在理论和趋势性问题上,号称见多识广的企业家也低调一些。首先你太忙,没时间学习和广泛搜集信息,而没有理论的清楚,您的智慧不一定牢靠。其他阅历不深、人生不曲折、理论不扎实的人就更要低调了。
“一见财经”是由资深财经媒体人创立的财经新媒体,该公众号11月5日发表了《中美专家赌国运:林毅夫和弗格森谁会赢?》一文,林毅夫认为,20年后中国经济必将超过美国。弗格森认为林毅夫的预言不会实现,两人最终约定赌注为20万元人民币。文中写到:相比很多机构和经济学家,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前景非常乐观。在2017年11月18日举行的中国经济学奖颁奖盛典上,林毅夫说:“到2050年,中国占全世界的经济规模很可能在25%到30%之间,中国会是世界经济当中最重要的中心,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有可能从美国转移到中国。”

文章列举了近些年与林毅夫有关的争论,毕竟2016年以来,几乎贩夫走卒、五行八作都感受到了经济形势的严峻,体会了生活的艰难。

从最早的杨小凯与林毅夫的争论开始吧!

200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萨克斯、加州大学的胡永泰以及杨小凯等三位经济学家发表长篇论文(题目涉敏),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有“后发劣势”,落后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模仿技术容易,但模仿制度非常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而不是模仿其制度的原因。然而,这种选择虽然能使经济在短期内获得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会强化国家机会主义,从长远来看,隐患甚多。所以,后发国家应该选择先难后易,先进行制度模仿,再进阶到制度创新。

林毅夫不同意,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加速本国技术的提升,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得更快,这是“后发优势”;而且西方体制既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经过2000年以后10多年的加入WTO后的快速发展,国人确实尝到了甜头,早已把杨小凯等人忘诸脑后,但张维迎一派学者不屈不挠。2016年,林毅夫与张维迎两位的“产业政策”之争,被国内经济学界称作“世纪大辩论”。一时引来无数围观。

作为杨小凯、张维迎与林毅夫之争的延续,2017年8月,林毅夫遇到了更激烈的辩论。振兴东北战略毫无起色,更迎来人口问题等更深危机,林毅夫领衔的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课题团队与吉林省发改委联合课题组此时发布了《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我与孙建波先生首先反击,随后引起了厉以宁、吴敬琏等大佬以外的绝大多数经济学界、企业界名人以及海量网友的关注。面对持续半个多月的海内外争论的升级,9月11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公号再次发文——林毅夫团队对《吉林报告》最终回应(下),匆匆关闭了这场海内外大讨论,此文中涌现了许多攻击性用语。

但之后,林毅夫团队及其新结构经济学在经济学界的跑马圈地运动,继续遭到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的质疑。

改革开放的胜利是普世&价值和市场经济的胜利,这一点林毅夫未必不知道,但他懂得挑顺国人耳朵的来说。从杨小凯先知般的发起论争,到张维迎林毅夫辩论,到《吉林报告》大争论,是一脉相承的良知与利益之争、远见与政绩之争、现代与古代之争。内行人少看官媒,多看自媒体和网媒,少看正文多看留言评论,少看场合上发言,多看私下议论,就知道对他的评价到底如何。

林毅夫教授这10年来攻城略地,速度惊人。作为一般只专注发点小财、最多赚点生前名誉的学者来说,根本不具备这种扩张性领主的战略意识和运营能力。

平心而论,林教授及其助手们拥有强大的理论自信,契合了国人十几年来,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以来的爱国热情和道路自信,也符合国际上不了解中国内情的外国人对中国道路的热捧。作为世行副行长,他拥有解释中国奇迹的代言人身份。以上利好集于一人,其他学者难比,适逢其时,何不大干快上?

作为军人出身的他,行动力和执行力很强,而不是一般的事业单位、高校学术个体户、小业主的涣散、消极、怠惰,或者停留于理论本身,缺少战略和战术规划。新结构经济学资金雄厚,队伍庞大,来头不小,国内外齐头并进。以中西部省市和高校、欠发达地区为突破口进行大迂回,赢得名声后“以农村包围城市”,善于运用媒体,借势立势……思想战、学术战打得很有章法。

所以,经济学圈子的大咖们稍安勿躁,或者要干就真干,别总嘀嘀咕咕嚼舌头。要真干,就得有大老板有先锋军,有资金有战略,有四粱八柱、骨干小将来扛雷,自己永远至公至正、普慈特慈。否则,在经济急速下行,民生问题严峻的今天,还是努力操一份比较有用的白菜心吧!

作者: 宋常铁

宋常铁:致力于还原立体、完整的历史,向岁月寻取智慧,用写作共鸣心灵。 欢迎邀请朋友订阅宋常铁微信公众号:mengdashu168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