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远:孟达与诸葛诞

孟达的降而复叛承担了极大风险。即便逃出司马懿追讨,也大概率要被诸葛亮除掉。结局似乎是在关羽战败刘封被诛时注定。关羽被俘是刘备着手解决继承人问题的必然结果,同时以此理由除掉义子刘封,以确保身后顺利交接。至于接下来的夷陵之战,仅是给客居蜀地的荆州士人以交代而已。孟达深处漩涡之中,竟能成功逃过此劫,格局的确比刘封宏远。然而自此得之,自此失之。吴国对皇权的限制来自于门阀士族,而魏国不同,身处边境前线的如孟达这类太守本身便同安禄山类似,属半军阀性质,因此在曹丕过世后,同刘备一样要为子孙计的司马懿着手清理,此时孟达便无可遁逃。历史上有人认为孟达交出兵权或可免死,然而个中道理贾诩早已阐述清楚,吕禄吕产便是教材。且孟达身处不得不反的位置,此结论可由之后的寿春三叛得以佐证。诸葛诞之反同孟达同理,诸葛诞伏诛后,下属几百士人无一投降,引颈就戮,这正做实了诸葛诞军阀性质,属下只知有诸葛氏,不知有国。且钟会刚入蜀地便要叛乱,足证魏国武将们的军阀传统。我想诸葛诞会申辩道,正是这种半割据状态,增强了魏国的地方自治能力以及治理多样性,所以才有能力一统华夏。而司马昭则会反驳道,恰是消灭这些不利于君权集中的割据势力,才使得国家有能力统一。从哲学上看,二者似乎都对。正如桓温会说,如果没有我带领私家军剿灭成汉,统一南方,就不会有淝水之战的胜利。而谢玄便要反诘,正是消灭了桓温势力,权力集中于朝,晋国才有能力与苻坚抗衡。而桓温之子桓玄便会认为,如果晋国朝廷不是对桓家军防范打压,桓玄便有与刘裕制衡的资本,结局便不会是刘裕灭晋,因此朝廷实为作茧自缚。哲学中无解的全部正确的答案,只能交由历史检验,在利益各方的对抗中理顺事物脉络。据《晋纪》记载,诸葛诞倚柱而读书,“霹雳震其柱,诞读书自若。”这是诸葛诞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事迹,也是我心中读书人之最高境界。

作者: 王博远

王博远,美国加州律师、美国专利代理师;中国律师、中国专利代理师。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