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则必须在此之前吸纳足以导致其失败的特征。如果没有与自然界达成这种妥协,则不具备成功的基础。因此,在九五飞龙在天之后,必然要走向上九亢龙有悔,正如正切曲线的运动轨迹一样,这绝不是保持克制便可以扭转得了的。 继续阅读“王博远:成功必须吸纳足以导致其失败的特征”
作者: 王博远
王博远,美国加州律师、美国专利代理师;中国律师、中国专利代理师。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
王博远:历史人物的性格来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必然性
读历史的方法中,最为下乘的,便是以历史人物的性格来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必然性。这并不是说个人性格完全不起作用,然而在历史大势中,个人性格显然并非决定因素。 继续阅读“王博远:历史人物的性格来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必然性”
王博远:只能说文明的衰退都是源自内核的
中国的标准化考试制度是隋朝时由隋炀帝最终确立的,其目的非常明确,结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所确立的门阀制度,加快社会阶层流动,激发社会活力。 继续阅读“王博远:只能说文明的衰退都是源自内核的”
王博远:制定出来的规则一定是僵化且存在局限的
能够制定出来的规则,一定是僵化且存在局限的,为《老子》作注的王弼肯定认同。这是因为一方面,成文的规则受制于不断变化的世界,被科西嘉强人视为完美的《拿破仑法典》也无法全面覆盖哪怕二十年后的世界,另一方面,规则对事物的描述仅能局限于某个或某些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分析问题的所有角度。 继续阅读“王博远:制定出来的规则一定是僵化且存在局限的”
王博远:王弼乃经学转向玄学阶段的核心人物
王弼24岁时过世,作《周易注》时大概20岁左右。这本书同《老子注》一起,在中国的学术思想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两笔,也使王弼顺理成章成为两汉经学转向魏晋玄学阶段的核心人物和思想原点。 继续阅读“王博远:王弼乃经学转向玄学阶段的核心人物”
王博远:郝懿行《尔雅义疏》与邵晋涵《尔雅正义》
历史学家黄云眉认为既然邵晋涵已经著有《尔雅正义》,那么郝懿行便不应再耗资源另著《尔雅义疏》,只需要以补正的形式列出邵书的不足即可。诚然,一部传世著作的产生,并非以作者一人之力,而是要在当时社会学术氛围的背景下,利用已有文献,吸纳社会学术资源,并会一定程度阻碍后世出现更为完善的著作,创造价值的同时毁灭价值,引领文明的同时将文明带入瓶颈。 继续阅读“王博远:郝懿行《尔雅义疏》与邵晋涵《尔雅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