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远:郝懿行《尔雅义疏》与邵晋涵《尔雅正义》
王博远: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亡
王博远:王弼乃经学转向玄学阶段的核心人物
王博远: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王博远:成功必须吸纳足以导致其失败的特征
王博远:慕容皝的继任者慕容懏使燕国进入全面扩张期
王博远:只能说文明的衰退都是源自内核的
王博远:历史人物的性格来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必然性
王博远:制定出来的规则一定是僵化且存在局限的
王博远:六镇之乱
王博远:从孙权割据的历史看国家利益与历史潮流
王博远: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
王博远:《报任安书》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暗含因果关系
作者: 王博远
王博远: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
汉献帝能够和平过渡将皇位禅让,这是于刘氏于曹丕乃至于国家均为最优的选择。自董卓进京杀少帝立刘协始,皇帝并不掌有最高统治权,且其实力与董卓等权臣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那么按此不平衡状态继续发展,刘协与少帝的结局不应有不同,且每次弑君都是对国本的伤害。如果赤壁之战的结果改变,那么曹操可以提早结束这种失衡。 继续阅读“王博远: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
王博远: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位不逊于黄河。夏朝时国君太康被羿驱逐,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可见如果历史上确有夏朝存在的话,其国都应位于洛水附近。
历史上另一典故便是司马懿承诺不杀曹爽,“指洛水为誓”,曹爽作为一个不读书的草包,对前汉吕禄交出兵权后诸吕的下场一无所知,马上相信了司马懿的誓言,以为可保一世富贵,结局自与吕禄相同。 继续阅读“王博远: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王博远:从孙权割据的历史看国家利益与历史潮流
孙权在江南守住父兄基业几十年,于其家族利益而言自是好事,然而这种割据破坏了国家统一,却对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割据便意味着内耗的持续,三个国家要将大量的资源继续投入战争,人口损耗自不必说,用于休养生息的资源也会缩减,这是外族内迁的天赐良机。 继续阅读“王博远:从孙权割据的历史看国家利益与历史潮流”
王博远:《报任安书》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暗含因果关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到“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句话暗含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吕相有此困厄经历,于是退而发奋著述,陈舒己志,最终写成《吕氏春秋》,得以流传。
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这层因果关系是显然不成立的。《吕氏春秋》属于汇编作品,而非吕不韦一人独撰。该作品动用了吕不韦大量的门客资源及金钱资源,而只有其在秦国相位时才掌握这些资源。相反的是,随着其黯然迁蜀,门客凋零,最后饮鸩自尽,其所掌握的资源是萎缩的。如果其自始至终被幽困在蜀地,则不可能“世传《吕览》”。 继续阅读“王博远:《报任安书》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暗含因果关系”
王博远:慕容皝的继任者慕容懏使燕国进入全面扩张期
慕容皝过世时,晋朝士人弹冠相庆,认为终于送走了一位劲敌,北方的威胁可以暂时消失了。然而东晋人忘记了,首起祸端的刘渊石勒比慕容皝凶残十倍,恰是慕容氏的崛起才使得北方进入了稍微安定的时期。
对于强大的敌人,自要有更强大的人来制衡,而继起者继承资源的同时成为新的对手,互相威慑的同时蚕食资源,这是自然法则,也是晋朝全线萎缩后的必然命运。 继续阅读“王博远:慕容皝的继任者慕容懏使燕国进入全面扩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