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肖峰:法律人眼中的金庸先生与武侠梦

法家之魂不去,则君主专制依然,则法治无彰显之日,则游侠之梦不绝。

1

今天看新闻,发现金庸先生竟然是科班法律人出身: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这可是相当牛了。东吴大学(现在的苏大、华政前身)是民国最顶尖的法学院,与北京的朝阳大学(现在的人大)并称“南东吴、北朝阳”。

但金庸在毕业后的人生选择上,似乎是与法律彻底分手了。

他笔下的一位位侠客,可谓个个是无政府主义,视他人性命为草芥的。遇到麻烦,从不找政府,更不谈法律,抡起大刀长枪弓箭,靠暴力解决问题。好汉如杨过,英雄如萧峰,为了追求正义,惩奸除恶,都能毫不犹豫地取走他人性命。当然,作为普通读者,看到这些彰显正义的情节,着实让人大呼过瘾:快意恩仇的江湖真痛快! 继续阅读“高肖峰:法律人眼中的金庸先生与武侠梦”

王博远:从孙权割据的历史看国家利益与历史潮流

孙权在江南守住父兄基业几十年,于其家族利益而言自是好事,然而这种割据破坏了国家统一,却对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割据便意味着内耗的持续,三个国家要将大量的资源继续投入战争,人口损耗自不必说,用于休养生息的资源也会缩减,这是外族内迁的天赐良机。 继续阅读“王博远:从孙权割据的历史看国家利益与历史潮流”

王博远:《报任安书》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暗含因果关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到“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句话暗含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吕相有此困厄经历,于是退而发奋著述,陈舒己志,最终写成《吕氏春秋》,得以流传。

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这层因果关系是显然不成立的。《吕氏春秋》属于汇编作品,而非吕不韦一人独撰。该作品动用了吕不韦大量的门客资源及金钱资源,而只有其在秦国相位时才掌握这些资源。相反的是,随着其黯然迁蜀,门客凋零,最后饮鸩自尽,其所掌握的资源是萎缩的。如果其自始至终被幽困在蜀地,则不可能“世传《吕览》”。 继续阅读“王博远:《报任安书》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暗含因果关系”

宋常铁:结束虐狗时代 — 建国69年,最要纪念的是40年

明天是国庆69年了,我经历了其中45年,加上父母兄姊的回忆,以及历史研究,应该可以基本补足69年的真实。所有历史都不能只听信宏大的描述,真相都隐藏在细节之中,我就从一些细节、往事,来烛照一个民族、国家的来时路。

“是狗改不了吃屎”,不知道这句俗语最早发源于何时,但我想问,狗真的一直就爱吃屎?

根据搜狐号“康宠医生”介绍,狗吃便便,可以略分为动物天性、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三大因素。

所谓狗的天性,是因为一代代遗传基因设定他们,也会被自己的母亲传授这种吃屎的习惯。因为狗小的时候,不会自己排便,都是通过母狗去舔小狗的肛门来刺激小狗排便的,久了,小狗就会从小养成这种意识,认为便便不是脏东西,不仅是吃人的大便,还会吃自己的大便。

所谓生理反应,是异食癖所致,因为狗身体缺乏微量元素,所以要适当给狗补充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 继续阅读“宋常铁:结束虐狗时代 — 建国69年,最要纪念的是40年”

蒋琦:秋日登薤山(含朗诵)


正是秋高气爽、云层通透的时节,我再次登上了薤山。记忆中,春秋时节很少来薤山,大多是在炎炎夏日登山以求消暑之效。俗人如此功利,薤山却在寒来暑往中独自妖娆,独自沉醉。

上山的时间选在秋日午后,碧空如洗一览无余,没有波诡云谲勾心斗角,倒像个毫无私心杂念的智者坦荡着襟怀,让众生领略那无私无畏的悲悯情怀,让人不禁要抬头多看几眼那涤荡人心的靛蓝色——纵然心中有再多的郁积和阴暗,想必也会在此刻被它拨亮。

驶进景区大门,目之所及一派郁郁葱葱。车沿着林荫夹道的盘山公路爬行上山,阳光透过枝桠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来,光影轻轻颤动,仿佛印象派画师在随性挥洒,又好像顽皮的孩童在轻盈跳跃。摇下车窗深呼吸,沁人心脾的温润清凉直抵鼻息腑脏,带着青草的香味。 继续阅读“蒋琦:秋日登薤山(含朗诵)”

蒋琦:匠心独运酿芬芳 — 老河口光化特酒业首届酒匠节侧记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白酒行业中,光化特酒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度并不十分突出,既无法比肩白酒中的贵族国酒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影响力,也没有衡水老白干、红星二锅头的普及度,它是由一个小型国营酒厂发展蜕变而来的地方民营酒业有限公司。然而,在2018年这个丹桂飘香、稻米黄熟的仲秋时节,它却以一场隆重的仪式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感动于它对历史的尊重、对技术的推崇,感动于光化特酒人以一种朴素平和的精神对精湛工艺和文化情怀的坚守。

一、能工良匠拒绝弄巧成拙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任何伟大的杰作和创造都是靠着持之以恒的坚持和耐心,在悠悠时光隧道里精研细磨酝酿而成,比如用十年写成的煌煌巨著《红楼梦》,比如用一生去勾勒点染的《富春山居图》,比如凭着多少代人几百年间接力描摹成就的莫高窟壁画……唯如此,才能成就永恒的经典和丰碑。 继续阅读“蒋琦:匠心独运酿芬芳 — 老河口光化特酒业首届酒匠节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