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远:潼关失守症结之下的结果

哥舒翰失守潼关,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也是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潼关失守使首都长安门户大开,李隆基被迫迁蜀。且李隆基没有像”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一样,因困顿而留下传世名作,反而在士兵哗变中不得不处决了曾与安禄山共享的杨玉环,为白居易的传世名篇创造了素材。 继续阅读“王博远:潼关失守症结之下的结果”

王博远:说说一些《论语义疏》的看法

如果没有皇侃作疏,邢昺是很难看到全本的何晏集解的,也便很难有今日中华文明的重要典籍《论语注疏》。无论一个文明的内核多么优秀,其传承都不是必然的,一定要有一个个何晏、皇侃这样文明传承的载体来继往圣之绝学。 继续阅读“王博远:说说一些《论语义疏》的看法”

王博远:否定一件事物首先要寻找其渊源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靖康稗史笺证》,据传是施耐庵作的汇编。根据此书的描述,我们后人视为国耻的徽钦二帝北狩,在当时的部分汉人看来,却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甚至有泄愤的心态,这却是正史中肯定读不到的。 继续阅读“王博远:否定一件事物首先要寻找其渊源”

王博远:安史之乱之后科举制度理论与现实相脱节

从安史之乱开始到北宋,历届政府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非战争状态下加强中央集权。本来自隋炀帝开创科举之后,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并不是问题。因为人才的选拔与任命,在科举制度下归一于中央政府,因此任何人的仕途均取决于中央即皇帝一人,皇帝可以通过整个文官政府来掌控国家。 继续阅读“王博远:安史之乱之后科举制度理论与现实相脱节”

王博远:其实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自身实力的反映

蒯彻规劝韩信自图时,曾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相信梁武帝在收到侯景的纳款请降时,也会想起来这句话。 继续阅读“王博远:其实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自身实力的反映”

王博远:文明的重塑与复兴需要依靠文明自身的内在张力

王博远:文明的重塑与复兴需要依靠文明自身的内在张力

《舜典》:“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社会风俗的外在体现。而风俗的形成,不在政治,却在文化。民众不必均为熟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然而读书人确能撑起社会的风俗导向。 继续阅读“王博远:文明的重塑与复兴需要依靠文明自身的内在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