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远:否定一件事物首先要寻找其渊源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靖康稗史笺证》,据传是施耐庵作的汇编。根据此书的描述,我们后人视为国耻的徽钦二帝北狩,在当时的部分汉人看来,却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甚至有泄愤的心态,这却是正史中肯定读不到的。 继续阅读“王博远:否定一件事物首先要寻找其渊源”

王博远:安史之乱之后科举制度理论与现实相脱节

从安史之乱开始到北宋,历届政府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非战争状态下加强中央集权。本来自隋炀帝开创科举之后,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并不是问题。因为人才的选拔与任命,在科举制度下归一于中央政府,因此任何人的仕途均取决于中央即皇帝一人,皇帝可以通过整个文官政府来掌控国家。 继续阅读“王博远:安史之乱之后科举制度理论与现实相脱节”

李绍白:二十九中散记(之二) — 老师印象

第29中是那时的武汉市重点学校,师资力量很强,而在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眷爱方面尤为突出,教人终生难忘。

说到老师们对学生的种种好,高一期间尚不怎么觉得,是到了高二全国恢复高考、我们开始全心投入备考时才逐渐感受到的。

在读高一下学期时,1977年3月,郭沫若在两报一刊上发表《科学的春天》,轰动全国,因为那时文革似乎还未结束,知识分子还属于臭老九,根本抬不起头。若干年后才得知是复出的老邓授意写的。这篇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文章见报后久,就有很多人猜测可能要恢复高考。果不其然,一个多月后,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人们纷纷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我校随即召开了全校备考动员大会,在主席台后方的墙壁上,张贴着我用鸡蛋大的字抄写的《科学的春天》宏文。这差事是时任我班语文课老师的张一力(后来做高二文科班班主任)叫我做的,他觉得我的毛笔字写得好。开完会的第二天,我老爸特意去29中看我抄写的大字报,事先没告诉我。晚上放学回家,他将我批判一通,说字没练好就不要出去丢人现眼。老爸是我练习书法的启蒙老师,从手把手教我描红开始。在他眼里,我的字总是不咋样,这不足那毛病,至今都如此。 继续阅读“李绍白:二十九中散记(之二) — 老师印象”

王博远:其实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自身实力的反映

蒯彻规劝韩信自图时,曾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相信梁武帝在收到侯景的纳款请降时,也会想起来这句话。 继续阅读“王博远:其实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自身实力的反映”

王博远:文明的重塑与复兴需要依靠文明自身的内在张力

王博远:文明的重塑与复兴需要依靠文明自身的内在张力

《舜典》:“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社会风俗的外在体现。而风俗的形成,不在政治,却在文化。民众不必均为熟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然而读书人确能撑起社会的风俗导向。 继续阅读“王博远:文明的重塑与复兴需要依靠文明自身的内在张力”

戴慕竹:我怎么设计《圆美》

今年只做了一本书,是入行以来最低产的一年。

不是无书可做,而是拒绝了七八本做书的业务。其实道理很简单,相亲便是彼此要看对眼,若不然,便失去了“相亲”的意义。

中国人大抵爱冒充专家。比如先前有一个客户出版散文集,诸多要求,封面选用铜版纸,颜色须大红,勒口紫色,书脊深绿色,内页插图要艳丽。我不待她说完,直接回了一句:对不起,我做不了。她发了个怔:你怎么不会?不想接我的活?我问:你病了去看医生,会建议医生开绿色的药丸、黄色的药丸或者其他颜色的药丸吗? 继续阅读“戴慕竹:我怎么设计《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