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远:胡太后的历史选择

北魏六镇之乱后,对胡太后而言的最优选项是放任叛乱,有限的资源用于拱卫京师,使葛荣与万俟丑奴两部乱军兵戎相见。然而胡太后一心以文明冯太后为先辈榜样,誓要建立一番丰功伟业,自然不会采取这种消极行为。次优选项是让在北朝没有根深蒂固势力的南朝人萧宝夤平叛,但最终偏是尔朱荣来终结六镇之乱。从哲学上讲,能够产生激烈对抗的事物通常具有极其相似特征。正如后世认为桓玄对东晋社会产生了极大破坏,而刘裕却终结了溃败的趋势,重建南朝。然而历史的涌动自然不会如表象上这般肤浅,破坏与重生本为一体,没有桓玄对东晋门阀社会的破坏,便没有刘裕消灭桓玄与刘毅并建立足以抵御拓跋焘的统一政权。桓玄与刘裕正因其高度相似的特征而被赋予了相同的历史使命,桓玄对门阀制度的破坏正是刘裕崛起的基础。如果没有尔朱荣来整合六镇乱军,则葛荣与万俟醜奴终会在火并中消耗六镇实力,中央政权坐收渔利。而尔朱荣却正是与六镇叛军的对抗中吸收六镇资源收为己用,乃至如董卓一般挥师入京,制造河阴事变。尔朱荣与六镇不过是先与后的时间问题,其行为模式与历史定位高度一致。胡太后资质未必差于冯太后,所御男宠也不少于冯太后,正如桓玄未必不如刘裕。然而个人沉浮取决于历史轨迹和个人使命,桓玄消灭门阀终结东晋政权时,自己作为门阀出身的军阀也处于历史退潮的周期中。若冯太后处在六镇之乱的时代中,其汉化鲜卑的历史定位也与该历史周期相悖,难逃如胡太后被丢入黄河的命运。尔朱荣吸纳中央资源的同时给予北魏政权致命一击,胡太后在被丢入黄河时,应深切感受到了容纳甚至祝福对手的存在是多么重要的胸襟气度,若仍有六镇叛军的制衡,尔朱荣又怎能进入京城杀尽文官。

王博远:仆固怀恩荣列《新唐书》叛臣列传之首或因命运裹挟

仆固怀恩荣列《新唐书》叛臣列传之首,享受了大将军王敦的殊遇。唐代宗认为怀恩“为左右所误”,并不确切,后世认为代宗应当自省,仆固怀恩并非为左右所误,而是代宗为左右宦官所误而逼反仆固怀恩,也是片面。

以仆固怀恩平定史朝义为时间节点来看,仆固怀恩忠烈满门,其功劳高于郭子仪,其忠义也有过之。然而卒与安禄山相等,实因命运为自然法则所裹挟,无所遁逃。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便进入战略收缩周期,对于西域,更是因边防军内迁而逐步丧失有效统治。

继续阅读“王博远:仆固怀恩荣列《新唐书》叛臣列传之首或因命运裹挟”

王博远:李恪被长孙无忌借房遗爱案诬以谋反致死之因

李恪被长孙无忌借房遗爱案诬以谋反致死,应负直接责任的是李世民。李世民因李治暗弱而生更立李恪之心,最终未下决断。表面原因来看,是废太子李承乾后若再行废立,对李世民自身的损害会是巨大的,甚至能否善终也会成问题。

李世民欲废李治却征求李治的娘舅长孙无忌的意见,这当然不是李世民这等聪明人会做的事情。更合理的解释是,李世民已然作出决定,借询问之机由长孙无忌背书而已。若是决心废李治而更立李恪,是决计不会让长孙氏参与决策的。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若立李恪为太子,则李恪当政后势必会有弘农杨氏外戚进入权力中枢。

继续阅读“王博远:李恪被长孙无忌借房遗爱案诬以谋反致死之因”

王博远:若没有暗弱的李治,便不会有武曌施展的舞台

李恪被长孙无忌借房遗爱案诬以谋反致死,应负直接责任的是李世民。李世民因李治暗弱而生更立李恪之心,最终未下决断。表面原因来看,是废太子李承乾后若再行废立,对李世民自身的损害会是巨大的,甚至能否善终也会成问题。

继续阅读“王博远:若没有暗弱的李治,便不会有武曌施展的舞台”

王博远:历史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矛盾的观点和结论

高昂战死并没有太大的偶然性,这与高纬处死斛律金一样,能够证明高欢建立的北齐与宇文泰建立的北周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治模式。高欢同宇文泰虽然都崛起于六镇之乱,且先后纳入尔朱荣麾下,然而二者所继承的政治遗产却大不相同。

继续阅读“王博远:历史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矛盾的观点和结论”

王博远: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完全不同的

贾谊所指列可为长太息者,彼时未必只有贾谊一人洞若观火,至少汉文在贾谊历次上书后,一定认识到了问题严重。然而认识到问题严重与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继续阅读“王博远: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