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远:“学术多岐,舍本趋末”,“邪说之行,及今殊甚“

如果不加说明,我们无法通过用词习惯及句法结构来判断出图中文字为日本人所写。在我们的文明覆盖整个东亚地区时,中日韩越四国的读书人“书同文”是理所应当顺其自然的事情。

而文明式微时,不仅中国人不屑于读中文古籍,日本韩国人也是一样读不懂的,彼此之间绝不可能使用汉语文言进行文字交流。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学术多岐,舍本趋末”,“邪说之行,及今殊甚”,是作者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彼时现状的观察。 继续阅读“王博远:“学术多岐,舍本趋末”,“邪说之行,及今殊甚“”

王博远:谶纬之兴之儒家在两汉时未成功的宗教运动

儒家在两汉时有一场未成功的宗教化的运动,便是谶纬之兴。所谓谶纬,是汉朝人伪托孔子而写出的所谓记录孔子言行的粗制滥造的书籍。一方面,这些品质低劣的书籍的确能起到辅助理解经学典籍的作。

然而另一方面,其伪劣的属性就如当今于大师读《论语》一样,使得经学彻底恶俗化,成为了魏晋空谈玄学的先兆,为五胡乱华社会动荡之始。但我们来看谶纬兴起的原因,“或说阴阳,或序灾异”,其中“序”有预示之意。 继续阅读“王博远:谶纬之兴之儒家在两汉时未成功的宗教运动”

王博远:贾谊所处的时代恰是秦代建立郡县制但未最终成型的时代

贾谊所处的时代恰是秦代建立郡县制但未最终成型的时代。自然法则决定了对于任何事物,在享受其带来欣喜的同时,一定要概括承受其不利特征,如果有相反期待,便是投机。比如说如果欣赏一个人的才华,便要概括承受其难以驯服的特征,而不应有兼得的心态。

秦汉建立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自有其内在缺陷,如自由思想的碰撞受到损害,独尊经学使得单一思想吸纳过多精英的精力而导致空耗社会资源。然而如果只看到这一点而忽视这种体制对我们民族生存发展带来的贡献,则是片面甚至是投机的。 继续阅读“王博远:贾谊所处的时代恰是秦代建立郡县制但未最终成型的时代”

王博远:我的个人文章汇总

王博远:郝懿行《尔雅义疏》与邵晋涵《尔雅正义》
王博远: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亡
王博远:王弼乃经学转向玄学阶段的核心人物
王博远: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王博远:成功必须吸纳足以导致其失败的特征
王博远:慕容皝的继任者慕容懏使燕国进入全面扩张期
王博远:只能说文明的衰退都是源自内核的
王博远:历史人物的性格来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必然性
王博远:制定出来的规则一定是僵化且存在局限的
王博远:六镇之乱
王博远:从孙权割据的历史看国家利益与历史潮流
王博远: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
王博远:《报任安书》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暗含因果关系

王博远: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

汉献帝能够和平过渡将皇位禅让,这是于刘氏于曹丕乃至于国家均为最优的选择。自董卓进京杀少帝立刘协始,皇帝并不掌有最高统治权,且其实力与董卓等权臣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那么按此不平衡状态继续发展,刘协与少帝的结局不应有不同,且每次弑君都是对国本的伤害。如果赤壁之战的结果改变,那么曹操可以提早结束这种失衡。 继续阅读“王博远:不平衡状态是祸乱的结果也是根源之一”

王博远: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位不逊于黄河。夏朝时国君太康被羿驱逐,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可见如果历史上确有夏朝存在的话,其国都应位于洛水附近。

历史上另一典故便是司马懿承诺不杀曹爽,“指洛水为誓”,曹爽作为一个不读书的草包,对前汉吕禄交出兵权后诸吕的下场一无所知,马上相信了司马懿的誓言,以为可保一世富贵,结局自与吕禄相同。 继续阅读“王博远:洛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