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阅读“蒋琦:小说是对形色生命状态的多维探究”日子已抬脚迈进了腊月,年越来越近,又是一年将尽时,无限感慨。谨以前段时间涂鸦的一篇小文致敬岁月,感谢那些在阅读的享受中滋润我的温暖时光。——题记
散文杂记类
1986年,我不到十岁。那年春节,我没有在家和父母一起度过。我不是留守儿童,也还未到外出闯荡的年岁,所以没与父母一起过春节显得特别突兀。那对我和老爸都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春节。我本来无意要促成什么,却下意识中促成或是加速了一件事。事关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
继续阅读“蒋琦:那年春节,那台电视”缘起性空,所谓生命无非是上天赏给我们的一段时光,有限而匆忙,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不可辜负。——题记
生命吊诡,仿佛桅杆上的风帆,这一刻迎着旭日招展,下一秒竟被不期然的巨浪掀翻。时光吊诡,不同的画风竟在周而复始的轮回里蹊跷重合:看似是同一天,却又是截然不同生死遥望的一天。
继续阅读“蒋琦:琐忆高飞”当初读《史记》时,很是疑惑司马迁为何没有在《刺客列传》中写入要离刺庆忌一事。此次行刺事件紧承专诸刺王僚,且赵晔能够获得的史料,司马迁没理由看不到。春秋事迹距汉久远,敏感性降低,并不存在司马迁死后被删减的问题。
若要理解这一矛盾,便要先思考清楚司马迁的写作目的。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说得清楚,写《史记》是要“成一家之言”。即这部历史巨著并非单纯资料汇编,而是要承载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和哲学理念,使司马迁的思想流传后世。因此个中褒贬,选材取舍,是要符合太史公的价值观的。
继续阅读“王博远:为何《刺客列传》中没有要离刺庆忌一事”读书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学历,不分阶层,只需一册在手。本期的嘉宾是《广东教学报》的编辑罗燕燕。她每天周旋于编审、排版、校对之间,繁忙之余,依然手不释卷,令人敬佩。现由请她分享一下她的丰富的读书生活。
▶ 与文学有关的。散文,诗歌,小说,尤喜散文,最近几年诗词方面看得多。
▶ 《圣经》、红楼梦、董桥系列、《百年孤寂》《查令十字街84号》《金子美铃童谣集》《狄金森诗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最近读的是《郘亭日记》。
继续阅读“戴慕竹:罗燕燕谈枕边书”